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理想中的舒适关系,于我而言,那是一种精准又自在的相处模式:有需要时,一个眼神,对方就能心领神会、及时出现;而当我想沉淀一段时间时,也不会被打扰。
我期望自己在他人的世界里,也能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必要时成为为他人遮风挡雨的伞,平常时化作夜空中默默闪烁、给予陪伴的星。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工作、陪伴孩子以及与朋友交往时,需要帮助就坦诚开口,事情解决后,便回归自己的生活,安静享受独处时光。
不过,偶尔我也会自我怀疑,这样的相处方式会不会显得太功利,像“卸磨杀驴”?但转念一想,大家都有各自忙碌的生活,在不需要彼此的时候,过度打扰反而不合适。
所以多数情况下,只有老师们主动找我帮忙,我才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我特别享受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
而当她们不需要我时,我也会默默关注,尊重她们在工作中的探索与试错。
但有些人是例外,在他们面前,我内心的矛盾尤为明显。我渴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可一旦他们表现出想要主导、控制局面的意图,我又会本能地抗拒。
为了克服这种心理,我时常告诉自己,求助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敢于正视自身不足的能力体现。
我需要帮助,仅仅是因为当前所面对的事情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绝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
我很庆幸自己既能理性思考,也能坦率表达内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坚信只要有想法,就应该付诸实践。
前段时间,班里急需几个收纳盒,考虑到经费有限,我放弃了购买的打算,开始琢磨利用园里现有的材料自制。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便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起来。
在组装过程中,为了解决材料粘合的问题,我把园里能找到的胶水都试了个遍,哪种效果好就用哪种。成品虽然有些粗糙,不太入别人的眼,但在他人的协助下进行细节优化后,一个既实用又结实的收纳盒就诞生了。
生活中,诸如此类发挥创意、变废为宝的经历还有很多。园里那个用了至少十年的塑料柜,最初是用来收纳被子的,后来被改造成存放各种材料的柜子。
时间一长,柜门的塑料严重风化,破旧不堪。于是,我用卡纸为它装订了两个新门,虽说外观不够精致,但胜在实用,整体看起来也还不错。
办公室的饮水机柜门坏了,我用装订档案的纸做了个新门,起初不太美观,我便贴上几颗小爱心装饰,瞬间就变得独特又温馨。
还有一次,班上的下水道突然漏水,维修师傅因工作繁忙无法立刻赶来。我灵机一动,用海绵纸制作了一个简易管道应急,没想到这个临时替代品竟然用了很长时间。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肯动手、肯思考,许多看似棘手的小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然而,在教育工作方面,我却遭遇了难题。尽管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但在引导老师们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是会时不时出现高控孩子的现象。
我明白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老师们的反思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将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每一个保教决策和行动中。
这也成为我接下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我期待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使得老师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信任孩子,切实改善保教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