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室内活动时孩子们的吵闹声问题引发诸多思考。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陷入一种执念,将安静视为室内活动的理想状态,仿佛鸦雀无声或者轻声细语才是儿童室内活动应有的模样。
但当深入观察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模式与喜好后,便会发现这种对安静的片面追求,或许并不符合孩子们的天性。
就拿男孩子们来说,想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看会儿书或者做个手工,着实有一定难度。当然,其中也有相对安静的个体,但绝大部分男孩子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在幼儿园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在一幼的教研活动中,追踪观察两个小班男孩,他们先是在沙水区尽情探索了30分钟,那专注投入的神情,双手在沙中翻搅、堆砌,探索着沙的质感与形态的同时,在做饭。随后,其中一个男孩子提议前往攀爬区,两人迅速行动,脱雨裤、换鞋子,动作一气呵成。在攀爬区,他们手脚并用,挑战着不同的高度与难度,展现出十足的冒险精神。从攀爬区又转战西边小沙池,回到教室后还忙着脱外套,整个过程充满活力与动感,让人几乎跟不上他们的节奏。这充分说明,男孩子的挑战欲望与年龄无关,自小就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天性之中。
室内活动时,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当孩子们完成自我服务后,正好遇上家长助教活动,精美的PPT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这时室内活动便会相对安静。
我们当然也享受这样安静的时刻,因为我们园的孩子们比较活泼好动,老师们往往对此感到焦虑,觉得自家孩子比城市的孩子“野”得多。但这种所谓的“野”,真的是需要纠正的缺点吗?
我们不妨从地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看。在我们所在园驻地,在十年前,很多女同事都是骑着摩托车上班,那是连推都推不动的摩托车,到了冬天才开车。饮食习惯上,大部分人以牛羊肉为主。这样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孩子带有一点野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像有人喜欢温文尔雅的绅士,也有人钟情豪迈奔放的蒙古汉子;有人喜爱安静下棋,就有人热衷于激烈摔跤。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喜欢玩打仗游戏,这是他们释放天性、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强行将他们按在那里看书或者做手工,无疑是对他们天性的压抑。
孩子室内活动吵闹,实则是他们活力与探索欲的外在表现。他们在追逐、打闹、交流中,不断认识世界,发展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在吵闹中,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一声欢笑、每一次争论,都是他们成长的印记。如果仅仅因为追求安静的室内环境,而限制孩子们的行为,可能会在无意中剥夺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我们应当打破对安静的执念,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活动选择,让喜欢挑战的孩子能够尽情释放能量,让喜欢安静的孩子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在室内活动中,不再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安静,而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