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不好啃,啃了又啃,啃不动,放下,过段时间再看一眼,真是一眼,一眼一眼的,啃了点边角。
学习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这本书里被看作是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的实践。学习不再是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有意图的、自觉的、建构的积极过程。
这就好比我们学习摄影,有意图就是我们明确自己想要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比如风景照还是人物照。行动就是拿着相机去拍摄,调整光圈、快门等。反思就是拍完后看看照片哪里拍得好,哪里不好,下次怎么改进。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这就像摄
影也会受到环境(情境脉络)的影响,比如在户外拍摄风景和在室内拍摄人物,光线等条件不同,拍摄的方法和意义构建也不同。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这本书首先提到了多种有关学习与意义制定的理论,像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等。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做饭,社会共享认知就像是从家人、朋友那里获取做饭的经验,大家共享这些知识。
情境学习呢,就如同在不同的厨房环境(大厨房、小厨房、户外厨房等)下学习做饭技巧。
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就像是我们根据日常的饮食习惯和食材储备来决定做什么菜。这些理论侧重点虽不同,但都有着关于学习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它们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书中对各种观点的呈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就像我们学做饭不能只看菜谱,得真的下厨房实践才行。
这些理论在学习环境设计实践中有重要意义,读者可以把它们当作启迪性的阐述发挥创造力,也可以当作实践中的指导性原则。
书中还收集了更多有关学习和意义建构理论的描述,像基于模型的推理、概念转变、论辩、基于案例的推理等。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习一门新的运动,基于模型的推理就像是看着专业运动员的动作
模型来学习自己的动作,概念转变就像是我们对运动技巧的理解从一种错误概念转变为正确概念。论辩就像是在运动团队里讨论战术的对错。基于案例的推理就像是根据以往比赛的案例来制定新的比赛策略。
同时,本书展示了这些新理论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案例。这就像我们把学习运动的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运动教学场景中,比如学校的体育课或者运动俱乐部的培训课程。这些理论适用于教学设计者、课程专家、学习心理学家等对当前学习理论发展水平感兴趣的读者,为他们在构建学习环境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实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