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体的动物,必须共营社会生活,所以一切生活行为无论衣饰、礼貌、言语、思想、嗜好、道德。无一不受社会的支配,因此凡是行为社会化的人,社交能力强的人,无论做人处事,都很方便。
但是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养成。可是过去的父母,却都忽略了这点,他们总以为儿童的年纪太小,还谈不上什么社交。其实儿童已有儿童的社会,并且儿童对于所处的社会,早就发生兴趣了。譬如有许多儿童喜欢和生人接触,有许多儿童不喜欢和生人接触,有许多儿童看见生人喜欢打招呼现笑容,有许多儿童看见生人就哭泣或漫骂。这些都是儿童初步社交活动的一种表示。对于儿童将来的社交行为,都有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儿童的社交呢?我想至少要注意下面几件事:
一.要多给儿童和别人接触和接谈的机会,所以客人对儿童的问话,父母最好不要代答。
二.社交活动应出于儿童内心的自发,做父母的不应当在客人面前,强迫儿童说话,或做各种表演,因为强迫的结果,往往使儿童感觉苦恼,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要指导儿童在社交活动中克己待人,热心为别人服务,因为社交活动是交互的,而不是片面的。
四.在客人面前不要过分夸奖儿童或过分侮蔑儿童,以免造成儿童骄傲或自卑的心理。同时在客人面前更不要常常叫儿童表演他的特长,因为这样容易养成人来疯的习气。
五.家里有客人来了,应当叫儿童有接待客人的机会。
六.不必要的和不良的社交活动,不应让儿童参加,譬如父母到亲友家参加宴会或赌博等,最好不携带儿童同去。
七.应使儿童多参加团体活动和有互相招待机会,如旅行、参观、请客、开展览会等以增进儿童间的友谊。
八.儿童往往喜欢和熟人玩耍,而不愿和生人在一起,应当加以矫正,要使儿童的社交范围开阔普遍。
九.为儿童介绍朋友,应当借很自然的机会,不要硬生生的拉拢。
十.要使儿童有和朋友通信及赠送礼物的机会。
如果能够做到上面几点,使儿童能够受到这样的训练,将来到任何新的环境,都不会感到生疏和不安了。
以上文稿来自树基儿童学园,鄢超云教授名园长现场会分享。重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