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保教实践过程中,我们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普遍对建构类游戏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木制积木,还是各种拼插材料。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初步统计,并与幼儿进行了分享交流。试图从数据及谈话内容中探寻孩子们对建构类游戏喜爱的程度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统计进一步了解其他区域活动在幼儿眼中的吸引力情况,为优化幼儿区域活动提供依据。
一、各班级区域活动参与情况及幼儿选择原因
(一)区域活动参与情况(以一次具体数据为例,其他时候建构区游戏人数也居多)
1. 小一班:娃娃家5人,建构区木块玩具5人,益智区2人。
2. 小二班:建构区8人,表演区2人,套圈4人,益智区3人。
3. 中二班:搭建区中牛奶箱综合搭建5人、拼插积木3人、彩色积木2人,美工区剪纸2人、生活操作4人,绘本自主阅读0人,教师引导后6人绘本阅读 + 表征。
5. 中三班:建构区10,表演区4人、丢沙包2人、读绘本2人(时长约7分钟)、玩球3人。
6. 大一班:彩色玩具与牛奶箱结合8人,塑料拼插6人,木板积木6人,牛奶箱3人,绘画3人。
7. 大二班:建构区14人,读绘本1人,绘画2人,益智区6人,生活区4人。
8. 大三班:建构区8人,益智区(下棋)3人,兔子车6人,读绘本1人(时长约3分钟),手工区4人,绘画4人。
(二)幼儿喜欢建构区游戏的原因分析
1. 基于幼儿表达的因素
?材料与玩法吸引力:从幼儿反馈可知,建构区游戏材料充足且熟悉,如小一班孩子提到建构材料像家里玩具。玩法多样,中一班幼儿觉得积木材料好玩,能拼搭出各种喜爱的东西,像大三班孩子能用拼插积木搭房子、拼车,满足他们按自身想法搭建的愿望。
?创造与表达需求满足:建构游戏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满足他们表达想法的欲望。例如小一班孩子想盖冰淇淋店,通过建构实现想法。
2. 基于年龄发展规律的因素
?空间认知发展助力:幼儿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空间认知能力逐步发展。建构和拼插游戏材料能很好地满足其空间探索需求。比如搭建积木塔时,幼儿可理解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关系。相比其他材料,建构和拼插材料在空间塑造上更直观,孩子可通过堆叠、拼接感受空间变化。
?手部动作发展匹配: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处于发展时期,建构类材料大小适中,便于抓握、搬运和操作,拼插类材料要求手指精确动作,有助于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而其他材料可能在手部动作要求上不匹配幼儿发展需求。
?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幼儿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有限,建构和拼插材料的实体性便于幼儿将想象转化为实际作品。如幼儿想象在太空生活,可用积木搭建太空站,材料的即时反馈能激发想象力,这种视觉化呈现比其他材料更具优势。
?社会性发展促进:建构和拼插游戏常可多人合作,幼儿在共同搭建大型建筑或复杂拼插作品时,会自然交流、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学会分享、协商和解决冲突,相比一些更适合个体独立操作的材料,对渴望社交互动的幼儿更有吸引力。
二、关于幼儿区域选择的引导策略
我们应在支持尊重幼儿对建构区等自主选择的同时,适当引导孩子尝试其他区域。
尊重幼儿选择意义重大,幼儿选择建构区是基于年龄发展特点和自身兴趣,这种自主选择能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发展空间认知、手部动作、想象力和社会性等能力。若强行改变选择,可能打击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兴趣驱动下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适当引导尝试其他区域也很必要。不同区域对幼儿发展有不同价值,比如阅读区可提升语言理解能力,美工区能培养艺术感知和表现力。可通过丰富其他区域材料、创新玩法、优化引导方式等吸引幼儿,如在阅读区增加有趣的互动式绘本,在手工区准备新奇手工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拓宽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喜爱源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材料特性、自身发展需求等。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珍视幼儿对建构游戏的热情,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区域活动的价值。通过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巧妙引导他们探索更多区域,丰富游戏体验,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