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教育教研、管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诸多困惑与难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才能突破困局,回归教育本真,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一、发现问题,开启教研之旅
1. “发现问题了来教研”
传统的教研方式往往是在需要教研时才去寻找问题,而现在我们强调“发现问题了来教研”。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下沉班级,像看到每个孩子一样看到每个老师,真正深入到教育的第一线,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细微问题。
2. 层层剖析,精准教研
层层向上,我们能够发现共性问题。众多班级和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相似难题,反映出幼儿园在管理、游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潜在不足。通过对共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制定普适性解决方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层层向下,不断细化目标,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每个孩子和老师都有独特之处,只有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和成长路径,才能让多种形式的教研更具针对性。
二、案例剖析,寻找发展出路
1. 回归教育本质
回到人生意义探讨儿童立场,孩子们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站在儿童立场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梦想,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回到儿童本位探讨教师行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深远。以儿童为本位,审视教育行为是否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回到自主生活游戏探讨幼儿园课程,生活即教育,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构建丰富多彩的幼儿园课程,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回到儿童中心探讨组织管理,围绕孩子成长需求展开,创造安全、温馨、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2. 识别问题症结
在一个个当下的案例剖析中,我们能够准确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发展出路。
三、突破困局,实现教育新发展
1. 突破“标准”困局
迎检的标准、上级要求、评价细则等,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如果将标准当成源头,拿着标准管理园所和教师,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标准并非错误,错的是对标准的过度依赖。我们应重视自我力量和内在潜力,激发教师和孩子的内在动力,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发展模式。
2. 突破“成果”困局
参加评比、获得荣誉需要拿出成果,成果展示本无可厚非。但当这成为园长的思维方式时,问题就出现了。过于注重成果展示,会忽略教育的本质和过程。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仅用成果来衡量。我们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思维模式,打破对成果的执念。
四、独立思考,找回教育源动力
1. 连续追问,发现真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称赞和表扬,而要深入思考和追问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通过连续追问,才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问题。
2. 独立解决,做教育主人
不是依赖他人解决问题,而是在直面问题中,回到实践中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做自己的主人,找回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敢于面对问题,勇于尝试新方法和途径。
幼儿园教育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层层剖析和案例剖析,寻找发展出路。同时,要突破“标准”困局和“成果”困局,回归教育本真。
在实践中,我们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新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