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他一生致力于学前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接着充电:
张雪门教育理念有哪些?
一、行为课程理论
?课程本质
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这强调了课程与幼儿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学习。
?课程来源
课程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儿童与人事接触而生的活动;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这些来源体现了对儿童生活环境和经验的重视,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基于他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
?学习方式
主张“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他强调幼儿通过实际行动去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认为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
二、教育目的与民族改造
张雪门提出,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关键,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贫、弱、愚、私等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来解决。基于此,他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即铲除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斗争之决心与实力。
三、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
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雪门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注重实践,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的实习有明显的不同,在空间上,把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在时间上,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在内容上,从仅仅实习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张雪门行为课程理论的课程实施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原则
强调课程实施要从整体上考虑儿童的发展需求。行为课程源于儿童的生活,而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其割裂为孤立的部分进行教学。例如,在组织活动时,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要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融合在一起,让儿童在完整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行为课程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实施应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行为展开。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比如,当儿童对某一自然现象表现出好奇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儿童自主地去观察、提问、尝试解决问题。
三、实践性原则
注重儿童的实践活动。行为课程强调“从行动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因此课程实施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生活体验活动等,让儿童在做中学。例如,组织种植活动,让儿童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等过程,从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与人交往、解决问题。
四、灵活性原则
由于行为课程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而儿童的生活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课程实施要具有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比如,如果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幼儿园所在社区举办了一场文化活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童去参观体验,将其融入到课程中,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
五、家园合作原则
认识到家庭和幼儿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家园合作。行为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情况和行为表现,共同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儿童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