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课程实践的“教什么”与“如何教”始终是核心议题。侯莉敏教授以其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开启了对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全新思考。
一、“教什么”:立足生活,培养全面能力
侯老师指出,学习者要在不了解和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应用知识,需具备元认知技能、社会与情感技能、身体技能等多种能力,同时还要有广泛知识与技能的使用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和内在联系性。因此,我们应将目光聚焦于幼儿的生活,密切关注环境中的人、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助力幼儿获得经验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认识世界。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积极的价值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教”:多管齐下,培养主动学习者
1. 培养主动学习,学会“如何学习”
为了让幼儿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我们必须让他们成为有目标、有反思意识的主体,积极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理解和认可的目标,而非简单地接受固定的教学或指导。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支持和激发每名幼儿释放热情,创设富有教学隐喻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机会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教室中设置不同的学习区域,如阅读角、科学探索区、艺术创作区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
其次,帮助幼儿打下坚实基础,尤其强调读写及数学、情感及自我调节素养的重要性。这些基础素养将为幼儿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始终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鼓励幼儿在与材料交互、同伴交往、成人互动中,获得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锻炼空间认知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提高社交能力。
2. 教师角色多元,关注情感联结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成为不断发展的学习活动工程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够构建多个专业知识网络。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工作的特色,对知识的反思、研究、创造和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师幼互动始终是重要主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始终是学习的起点。教师要将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教师、幼儿、同伴)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组织起来,并在此间推进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学会交往、合作和沟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幼儿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开展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纳入更多角色,形成有机共同体
幼儿和成人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生活、共同成长。将价值、教师、社区、社会都纳入到课程设计、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的角色中来,共享资源、协同合作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除教师、社区行动者、家人和其他人之外,专业人士的突出作用也不可忽视。学校的大门将对非教学专业人员敞开,利用外部资源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如医生、消防员、艺术家等,为幼儿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拓宽幼儿的视野。
4. 创设多元课程体系,注重自然与创新
创设多元、综合、可持续、可创新的课程体系。虽然数字化素养变得与身体健康及心理幸福一样重要,但依然强调回到真实的自然中去,因为那是更贴近幼儿本性和心灵的场所。在自然的场所里,课程自然而然发生,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关系自然而然联结与相互依存。
基于适时的课程评价数据系统,结合儿童观察与评估系统,构建一日生活活动质量的及时反馈系统,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为课程在主题选择、内容确立、目标难易程度确定、组织形式设计等重要方面提供动态调整的依据。例如,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同时,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总之,课程实践的“教什么”与“如何教”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全面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发挥教师的多元角色,关注情感联结;纳入更多角色,形成有机共同体;创设多元课程体系,注重自然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梳理自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