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出现了一些并非孩子自主,而是被动进行的游戏,由此出现了真假游戏之辩。那么游戏有真假的分类吗?
下面我们听听专家是怎样理解真假游戏的。
华爱华教授:
游戏本来就没什么真假,要么就是游戏,要么就不是游戏。
为什么会出现了真游戏这个说法?为什么会出现了假游戏?
因为实践中出现了把“非游戏”说成“游戏”。
明明是老师的游戏,不是孩子需要的,老师在那个地方替孩子想很多东西。比如说:爱心医院,挂号,两份吧,再看病,最后这个病历卡也给他设计好,病历卡设计好以后,然后去要一个流程。
这个流程还是孩子的游戏吗?这不是老师想好了要怎么玩吗?然后让孩子怎么玩吗?难不成你要教会孩子看病?让6岁前的孩子学会看病。否则,为什么要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玩呢?
什么叫儿童游戏?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反应。反应他印象最深刻的;反映他最感兴趣的;反映他情绪体验最强烈的。因为游戏有宣泄的作用;有补偿的作用;有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他能够象征性的在游戏当中要到补偿。
但是教师为孩子想好怎么玩?孩子也蛮开心的。理由是比你上课坐在那个地方开心了,至少可以动的。
现在幼儿园的幼儿游戏不是幼儿的游戏,是老师在游戏幼儿。
幼儿园里现在是太多太多的虚假游戏。
从哪里看出来呢?因为老师说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果来了,音乐游戏,孩子们全是围着老师进行。等一下是语言游戏,他怎么说,他怎么说,你来说。数学游戏,蝴蝶找花。然后找一找朋友。然后体育游戏又是过山了,又是钻山洞,又是跳河。因为刚才老师说等一下我们来做游戏,游戏完了以后,孩子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做游戏了吧。老师讲我们不是玩了,刚才就是游戏啊,所以那不是孩子的游戏。
安吉就是在反思这些假游戏基础上提出了真游戏。你说真游戏哪来的?因为安吉,我一直说他是反思性游戏。他们做了大量的假游戏,假游戏一直做到了全国先进,他们反思!老师心里明白啊,做的苦啊,老师明白,孩子并不开心啊。安吉他就来了全部去掉。
还有一种说法,游戏本来就是假的,是虚构的,非正式的。
游戏虚构的是想象的情节内容。游戏的非正式性指的是游戏的非功利性。
一种活动是游戏,不是指内容和形式而是指孩子的心理体验。
丁海东教授:
那关于真游戏假游戏这个说法,如果说教学游戏因为是狭义的教学,那么游戏不是孩子自己要玩的,就是假的嘛,就是老师让孩子玩的那叫假游戏的话,我说是假如叫假游戏的话哈,那么自主游戏因为是本体性游戏,就是孩子自己要玩的游戏,自己真正的是作为主人的游戏,是真正的游戏,叫真游戏。
如果这个真游戏假游戏来这样说的话,就可操作化了,对不对?那么,是否可以说反对假游戏,创造真游戏啊,我觉得不能那么说。
假游戏也是集中教学的重要形式,你怎么能反对它呢?我们要反对的是幼儿园里只有假游戏,没有真游戏,你这样说是对的。
当然了,真游戏假游戏的概念不一定都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如果可操作的话我理解那个教学游戏就不是游戏,就是教学,所以叫假游戏。那如果这种可操作的来理解的话,那我觉得反对假游戏不可以。
这个我只是把这个观点放在那个地方,我没有反对别人的说法,因为别人有别人的逻辑。
王振宇教授:
游戏的真假判断具有双重意义: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意义上,游戏的真假实质上是真玩与假玩的问题。
同一个游戏,可以真玩,也可以假玩。真玩意味着游戏者进入游戏状态——一种“现实的中断”状态(忘我的境界),产生一种“心流”体验,获得一种惬意的满足;而假玩意味着游戏者在“表演”游戏,游离于游戏情境之外,缺乏“玩性”,游戏异化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难以产生愉悦体验,甚至会诱发厌恶感。
听了这么多专家的真假游戏论,你对真假游戏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