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自主游戏之前的幼儿园活动中,我们有些活动是有计划的,比如美工室活动,有一张记录表,前面是我的计划,后面是我的作品,但是这张表在当时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成的记录表,计划是孩子来画,作品是教师拍下孩子作品打印贴在上面,这个记录表以大班孩子为主。还有很多预设的活动,也会要求孩子做好计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等等。
当下,开展自主游戏后,我们还会有一些疑问,到底需不需要让孩子做游戏前的计划,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华教授是如何给出建议的:
一、幼儿做不做计划,这件事需要教师自己探索
做计划是从高瞻课程里面计划工作的回顾,高瞻课程模式认为孩子应该是有计划的来做一件事情。但事实上尤其是小班孩子,你要让他去做计划,根本就做不了。
小班孩子他做的只能是选择,选择什么材料,因为对材料不是很熟悉,他并不清楚玩多久,以及好不好玩,他都不清楚。随意,教师要进行观察。
教师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听专家说的,不是听这个专家说应该要做还是不应该做,而是教师自己去体验。做任何一件事情做要产生效果,做和不做,实际上孩子的游戏没有区别。比如说:你不做孩子游戏也是这样玩,你做了还是这样玩,做了以后有多少孩子是按照他的计划做,或者有多少孩子用他自己的计划去束缚了自己(我用我的计划束缚了我的行为),甚至有的老师用孩子的计划去束缚他,实际上孩子是会调整游戏的。
二、即使没有做计划的孩子,孩子的头脑中也有计划
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比如说:他昨天玩了这个,昨天玩的一半,或者昨天玩的那个,今天他仍然要玩,还要再玩这个,你去看第二天他在玩这个的时候,是不是比昨天快。同样的东西他比昨天要快,而且在完善,在不断的完善,他头脑当中是不是也有计划。
像上大附幼那个视频里面有的孩子昨天做的那个东西以后,他今天主动要做计划,那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事情只有大班的孩子会有,尤其是只有大班少数孩子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计划。因为他昨天已经玩了,或者玩了几天以后,他今天想继续玩下去,他后面还想完善什么,还想补充一些什么的时候,他就做一个计划,尤其是在建构游戏当中比较多的。在角色游戏的话,他肯定他不会做好编剧,因为他是边玩边计划的,所以他在角色游戏中不会去做计划。
三、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做不做计划产生的效果
第一,我到幼儿园会去观察幼儿做计划。首先我开始看时间,观察幼儿做计划用掉了孩子多长游戏时间。然后看小班有多少个,按照自己计划游戏,中班有多少,按照自己计划游戏。
第二,我还专门研究了到小班。到现场,因为最容易计划的是搭建。我就到那个积木现场问小班,你想搭什么呀?他说我要搭个飞机等,这是刚刚一开始;过了几分钟,我说你在搭什么呀?已经不是他刚才说的了;再过几分钟,再过去又变了。
因为他想好是要这样做,但是这个积木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很多东西都在操作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的。到了中班、大班,就是一开始想做的事情跟后面最后结果是一致的,并且一致的频率是越来越高的。这说明什么呢?大班的孩子头脑当中已经有计划,所以当我们头脑中有一些问题的时候,都要思考一下,它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
最后,教师要有自己的定力。
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因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是实践当中产生问题而去进行探究的教师,这样才能产生自己的定力。
不要说这个专家怎么说,那个专家怎么说。而我们教师自己离孩子最近,你知道专家离孩子是最远的。教师天天跟孩子在打交道。专家离孩子很远。所以很多老师提出很多问题,我就把问题抛回去。
然后教师有自己的思考,不管做的对还是错,时间长了,我们自己就验证了。我们教师要反思的是,孩子用这个计划有没有用自己的计划来约束自己的游戏,而结果使孩子的创意没有了,在游戏当中孩子自己的需要难以满足了,老师有没有拿着他的计划去让他对着计划进行游戏,而孩子没有计划的话,有没有计划性越来越强的。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努力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因为我们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无论是游戏前的计划还是游戏后的绘画表征,我们在实践当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