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梳理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全国儿童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丁海东教授在烟台的一次专题报告。下面内容是有关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的内容,大家可以听全文,用你的耳朵感受文字的力量。
那么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是怎样的呢?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句话,凝练为一句话,就是: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我觉得这是对于幼儿学习方式与特点的最简洁的、最集中的、最概括的、最高水平的一个凝练。可以说,把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既精准又有高度。怎么理解幼儿的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呢。就是在感知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体验中学、在行动当中学、在情境当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这种学习,就应该是我们学前教育实践,要尊重的、要适应的、要促进的、要支持的,这才是表现了我们学前教育的科学立场,专业使命。能不能支持、能不能适应、能不能促进小孩子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是评价学前教育的一种课程的安排、一种教学的方法的运用,科不科学、专不专业的最根本的标准和依据。珠心算,这种课程的安排曾经在学前领域流行过一段时间,后来大家发现它是有害的。
它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就是在根本上他背离了小孩子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所以它是不科学的。再一个,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搞传统文化教育,搞传统文化教育没有问题。但是幼儿读经,合不合适?这是有争议的。小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童蒙教育的课程嘛,权威课程。而且几千年以来都是那样培育的,在中国历史上儿童的一种课程的童蒙的教材的安排,怎么今天就不行了呢?大家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类似这种经典的童蒙的古代的这个教材,它的对象不是3到6岁,是八九岁到十二三岁,因为没有史料证明是3到6岁的孩子。那么对于3到6岁的孩子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读经的课程的安排,能不能保证适应小孩子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特点呢?它不能保证。小孩子背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小孩子理解就是狗不汪汪嘞。所以他在背的时候,他一定是联系自己的经验的。再比如,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长时间的、固化的采用一种小学授课的模式,来完成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他不适合小孩子,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这个学习特点和方式。他必须游戏化、必须操作化、必须情境化、必须直观化,他才可以。如果采用小学式的静坐的、被动聆听的老师讲、灌输式的那种教学方式,如果对中小学还是可以的,对幼儿万万不可以,因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到今天,还有很多家长说,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识字,还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其实就是这些问题没解释清楚。家长没有想明白。识字涉及到三个任务的完成啊:音形意。音就是读出来,形就是识别这个字怎么写的,当然不是让孩子写字。幼儿阶段的那个手部精细动作、写字、掌握拿笔的姿态、那个动作的要求,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动作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他写字他也是画字。那这个字的形不是写,就是看,音就是读,音形最关键的是意。一个字,它作为种符号,它背后传递的信息,它所承载的意义这个更重要。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字?文字做一种符号,传承信息啊,传递文化,因为文字本身它就是文化的一种符号。意义的理解更重要,如果这个字没有意义,我们还要这个字干什么呢?所以意的理解是识字的核心。但是对于幼儿来讲,识字音和形你会发现都没有问题,他多读两遍。音就掌握了嘛,多看两眼形也能够掌握了。但是意的理解,对孩子来讲,他会受到一种制约。什么制约?孩子的经验是不是累积到足够强大的程度,保证孩子能够充分的理解字背后的意义呢?他受到他的经验的不足的瓶颈式的制约。
所以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走在大街上,和他妈妈走在一起,这迎面跑来一个女孩。那女孩长得又胖又圆的,跑过来给滚过来也差不多了。他妈就说,哎呀,这妮儿长得真甜呀。这小男孩很纠结的,看他妈,你怎么能说她长得甜呢?你又没咬他一口。因为在孩子的经验里,甜是糖的味道,这是他的经验所支撑能够理解的意义。所以在这个情景之下,他就觉得他妈妈说错了。你说长得好看也可以,你非得说她长得甜。其实这个甜字它是一种隐形的意义。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他这种隐形的意义呢?因为他的经验还不够,他的经验还不足,他的经验还不足够强大,所以他对字的意义的理解会受到他经验的制约。所以一定意义来讲,这种经验就是直接经验。经验他累积的有多宽,他能理解的意义就有多广。经验累积的有多厚,他能够理解的意义就有多深。
这还是我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讲。他儿子四岁,小的时候,有一天跟他有一段对话,就问他,他说爸爸我发现一个问题。他爸就问了什么问题?他说我发现王菲想一个人。他爸是说哪个王菲啊?唱歌那个王菲。那你咋知道的呀?王菲想谁的呀?他说你看他唱的呀,想你时你在闹海,就《传奇》歌词。他在想哪吒!哪吒闹海。你看一个歌词,孩子的理解,他由孩子的经验所决定的,他就是这个意义。因为他听过哪吒闹海的故事,形成了他已经掌握的经验。他这种经验就意味着他能理解的那个歌词的这种符号的意义是什么样子的,经验决定了意义。在逻辑上怎么说的通呢?我们说:意义是抽象的。大家注意抽象这个词非常重要。象是什么?抽是什么?抽就是总结、抽就是升华、抽就是概括、抽就是凝练。有象可抽,意义才能生成。象是什么呢?象就是直接经验。所以在学前阶段里面,我们不把识字当做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意义的理解,受到直接经验不足的瓶颈式的制约。我们不要忙着把识字当做决策任务,应该要为识字字本意义的理解,做好直接经验的铺垫,那才是我们的专业使命的准确定位。所以虽然不把识字当作决策任务,但是为识字做好了经验的准备,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可以想,如果我们把识字当做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学前阶段识字教育一定会陷入一个误区。什么误区?陷入音和形的死记硬背强化记忆。就看谁,那种音和形的掌握的字的数量和速度,当做识字教育的目标追求了,他就陷入一种狭隘。而字的意义的理解不能同步跟进,为什么不能同步跟进呢?因为经验的累积有个过程,经验是日积月累的,他不能速成。意义的理解也不能速成。其实我这里只是举了个例子,识字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小孩子上了小学学语文、学数学,开始学科化的学习。学科化的学习都是抽象的逻辑,抽象的意义、抽象的原理。他都是抽象的意义的理解,他都是需要直接经验作为准备的。在幼儿园阶段,在整个学龄前儿童阶段,他下生之后,他这里跑一跑,那里跳一跳,这里钻一钻,那里爬一爬,这里敲一敲,那里打一打,这里摸一摸,那里蹭一蹭。它在不断的行动,就是直接经验为终身发展、为后续学业的完成、为将来的成长、为未来学科化的学业的完成奠定童年应该奠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学前教育的神圣,学前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基的根基、逻辑前提,即基于此。
下一篇接着讨论直接经验的学习的基本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呢?
以上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禁止商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