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丁教授举例说明自发性游戏、探索性游戏机规则性游戏,内容有点多,但里面包含了很多贴近我们幼儿园生活的例子,通俗易懂,大家可以听全文。
自主游戏(自选游戏)的活动类别
那么这个自选游戏到底有哪些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大概先分为这三个方面:一个是自发性游戏,一个是探索性游戏,一个是有规则游戏。所以自发游戏大家注意,它很感性,它突出孩子愿望、想象、情感的满足与表达。它很感性,自发自发是自己主观的发作,可以这样来解释。是冲动式的,是感性的。所以这个想象一定伴随其中,情感伴随其中,他很体验那个角色表演的那个情感体验。那探索性游戏是什么呢?探索性游戏有情境活动,有客观的现实活动与客观的物理空间活动,有材料活动,它就产生一个任务意识,为了完成那个任务,就解决很多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这叫探索性游戏。探测性游戏更理性,大家注意个区别。另外一类比较特殊的就是有规则游戏,我举个例子来讲哈。你比如说自主活动,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区域,他们就到了下棋的那个区域,两个孩子一拍即合,来,咱俩杀一盘,有规则游戏下棋是有规则游戏。哎,这就是在自主活动背景之下的有规则游戏。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自主活动,这个自主,你不要理解为自主是性质,是游戏的背景。自主活动背景之下的游戏,如果你理解为是自主性游戏的性质,那就不能谈规则游戏。因为规则相对来讲,他必须要服从规则,有一定束缚,你自主性不够了嘛,对不对?所以这个自主游戏你要理解为是自主活动背景之下的游戏,它就会有规则游戏。很奇怪,这几年我发现幼儿园里,关注有规则游戏很少,除非研究民间游戏,再关注有规则游戏。有规则游戏这么重要啊,就是因为我们强调自主游戏,我们忘记了有规则游戏。其实自主游戏如果理解为是自主活动背景之前的游戏,它和有规则游戏根本是不矛盾的。孩子只要会有规则游戏,在自主活动背景之下,他会不选择吗?不可能啊。所以这个有规则游戏应该是在自主游戏概念之下的,是被包含的,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啊。那么我们就来说这三大类游戏。
1、自发性游戏
自发性游戏,它在幼儿园自主活动背景之下,我今天聚焦的游戏啊,所讨论的游戏,都是幼儿园的游戏,都是幼儿园保教情境之间的游戏。那么在自如活动背景的这个保教情境下,侧重于孩子主观的想象、愿望、情感的满足与表达,这种游戏就是自发性游戏,因为自发他表现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嘛,自己的主观情感、自己的主观立场、自己的主观想象。所以这类游戏他有一点假装,因为他有想象啊,他很虚构,不真,所以它叫象征,象征性游戏。假装性是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们经常说游戏不是真的是假的,是自发性游戏,不是别的游戏。角色表演是经常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它的核心共同要素,一个是象征,一个是角色。举个例子来讲,小孩子拿那个呼啦圈,然后做转动的动作。他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呢,大家注意他把呼啦圈当成了方向盘,这个叫以物代物。那他做这个动作同时也意味着他不是现实中的他了,他是游戏中的司机了,这叫以人代人。这个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他背后指向的就是一种象征的心理功能。就是用一种事物代替一种事物,用一种事物表示另外一种事物,这叫象征。它有一点替换的味道,代替的味道,这叫象征。其实小孩子在游戏里他表演什么,他假装什么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表征。但是现在我们的表征概念已经被学前教育化了,小孩子画一画,讲一讲,游戏活动结束了才叫表征。现在连孩子都知道表征是啥意思呢。老师,我不愿意表征,我想玩。其实玩就是表征呀!但这个东西我们不讨论哈,因为这里面已经成为政策规定了,我在这里再说三道四会让人不高兴的。那幼儿园为了表征你知道吗?那墙上…有园长告诉我:丁老师,你知道我们墙上的孩子画的,你知道那个为了凸显表征嘛,你知道是怎么画的?是我们老师用左手画的呀。那个真实诚啊。象征是内在的心理功能,角色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往往象征就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那么以人代人以物代物表现的内在的、心理的象征的心理功能。它外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表现角色,表演角色。我们要知道,这种游戏是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行为,为什么叫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行为?因为所有的研究儿童心理、研究幼儿心理的心理学家只要研究儿童的游戏,就会研究这种游戏。说在皮亚杰那里叫象征性游戏,在弗洛伊德那里叫想象性游戏,在那个艾利克斯那里,他叫什么,叫角色游戏。他叫法不一样,实际上都属于象征性的,它是属于同一类,都属于自发性游戏。我们这里就把它统一都叫自发性游戏。这种游戏是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行为,所以研究幼儿心理,必须研究这种游戏,因为这种游戏上不上幼儿园,他天生就会,不需要教,因为是他的天性,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的自然表达,绝不是刻安排的。只要是这个孩子,所有这个年龄阶段他一定会有这种游戏行为。所以他是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行为。因为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中的自然表现就表现假装,因为他想象力很丰富,逻辑性还不那么强。他有感性与冲动,他就会表现出自发性游戏,就是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指的就是这种游戏。这种游戏才是孩子真正的天性,你不能说老鹰捉小鸡是孩子天性。你不教他,小孩子不会玩老鹰捉小鸡。但是自发性游戏孩子天生就会。所以他叫幼儿的天性。我们经常说游戏是还孩子天性,你一定要注意这个游戏指的是什么?就是这种游戏。之所以叫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行为,因为在其他年龄阶段就不会有这种游戏行为,或者说是,他就不热衷这种游戏了。如果一个大人一会狗,一会猫,神神叨叨,疯疯癫癫,还表现出自发性游戏,那叫不正常。所以孩子他就是正常的呀。这就是他的天性啊。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有一个片段,我我们看一个视频的一个片段。这个人都是陈晓琴,我看我们这个会后面有陈晓秦最后给大家讲,这就是他啊。他不知道我有这个视频啊。这孩子是不是喝多了?旁边那个观摩的老师,你看脸上笑的,一朵花一样。这就是什么啊,被孩子给治愈了。明白这个意思吧?这孩子一回头,瞥了我一眼,因为我拿着手机在拍他们吗?但是他也就在我身上瞥了我一眼,因为他的注意力肯定不在我这里。这是安吉实验幼儿园大门外的门牌空地,和小区是连为一体的。那辆车是收垃圾的。孩子户外活动这边空地用起来,就有了这么一个片段。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安吉孩子的游戏,你看他挑战呀,完成一个高难的动作的一个勇敢的一个自我锻炼的那种品质啊,很自主啊。其实你会发现它都是是通的,你越放手,他才会有一种状态。很多人会觉得今天我们的游戏特别强调高质量,必须要有深度学习。我可以这么讲,在这个孩子有活动片段里,你看不到深度。你看不到什么所谓的高质量。因为我们高质量理解都比较狭义。获得知识了吗?掌握技能了吗?解决问题了吗?完成任务了吗?最后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作品,摆在那个地方了吗?通通都没有,光嗨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低质量其实不是这些游戏的无意义,才是大意义。如果孩子能够在童年里有这样的片段,有这样的表现,有这样的经验,是要童年才是饱满的,我可以这么讲。我们今天的游戏的价值,我觉得多多少少我们太功利了,我可以这么讲。整个的都是这样。他的想象是表达的、情感是满足的、个性是张扬的、精神是饱满的、热情是高涨的、心态是乐观的、人格是健康的,这种游戏才具有真正的心理治疗的功能。我只有看到孩子这样的游戏行为表现,我才满心喜悦,我才会觉得这个幼儿园是真正孩子成长的乐园。可是我见到太多幼儿园的游戏都是装模作样,都是被老师安排好的角色,安排好的主题啊,这是烧烤、那是快递、那是银行、那是邮局、那是医院、全被安排好的角色,每个孩子都被固定在特定的角色职能上表现出单一动作的来回重复与表演。这不是悲哀吗?我觉得是悲哀。这个问题不再多讲了哈,这叫自发性游戏。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好不容易发现的一个案例。叫豆芽的故事,我们大概看一下。在南京,实验幼儿园的老师提供的一个案例,这个被选入优秀案例一个。就当时我们看这个材料的时候,我自己偷偷下载下来的,好多人冲我要,我说不用要,现在的书都出来了,你找那个书就是了。我们看它是怎么一个故事。据说是持续了一个学期,贯穿了一个学期嘛。我们看着这一段描述,我们就看一段哈。一天角色游戏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不准确,应该是,一天自主活动开始的时候。那你专门的…这个世界上的全是角色游戏吗?那样的话,你这个游戏被高控了,对吧,所以这个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天自主活动开始的时候,娃娃家孩子们一边布置环境,一边讨论宝宝从哪来的。平常说呢,孩子们都觉得宝宝是从材料架或篓子里拿出来的,但今天毛豆却说,当然是妈妈生出来的。她脑袋里不知什么神经开始活泛了啊。说着这个毛豆啊,她把那个娃娃塞进衣服里,指着鼓鼓囊囊自己的肚子说我要生宝宝了。他双手捂着肚子慢慢走到医院,医生们都在忙碌,没有谁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病人,毛豆怕打鼓起的肚子大声喊,我要生宝宝了。医院里所有人围过来,有的捂着嘴笑,有的伸手还摸了摸他的肚子,还有的小声议论,毛豆把肚子挺得更高,似乎提醒医生,我要生孩子了。头一次遇到这个病人,所有人都有点蒙圈啊,不知道怎么帮他。毛豆只好推开医生,直接躺在床上,一字一顿的说,我要生宝宝了。医生们围过来,她提高嗓门说,快开刀吧,准备要剖腹产。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很有意思啊,医生拿起小刀在毛豆的衣服上划了一下。毛豆提醒道:你忘记给我吃药了。医生立刻递过来一个药瓶,她接过药瓶放在嘴边,假装喝药。这时候,随着药瓶的倾倒,里面的皱纹纸球,就当药丸的嘛,掉出来了,医生又把那个皱纹纸球捡起来,塞毛豆的衣服里说:啊这个可以止血。这一段有两个细节,毛豆提醒医生,你忘记给我吃药了,她为什么想到吃药这个环节?她在生活的经验里,她应该隐隐约约可能会知道一点,就开刀啊,做手术要麻醉的。但是怎么麻醉的,她好像不清楚,她以为麻醉是吃的,这麻醉药吃不成蒙汗药了吗啊。哎,他就把麻醉当成了吃。麻醉是打的对不对啊?那个药不是掉地上了吗?医生要把它捡起来,这个可以止血,这不是麻醉药吗?怎么又成止血药呢?哎,这就是孩子的游戏。只要孩子需要,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你看这两个细节,那么这两个细节在某种意义来讲,它背离了生活的真实违反了现实的逻辑,这就是孩子在自发性的游戏里经常出现的行为。那么面对孩子这样的游戏行为,我们老师在现场要不要介入?告诉孩子:玩错了,麻醉不是吃的是打的。告诉那医生,麻醉药就是麻醉药,麻醉药不可能止血。如果老师真要这样做的话,我敢说你这个老师太没有意思了,不好玩。你不仅不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你是孩子游戏的破坏者。什么意思啊?你是来砸场子的。所以这地方我也特别提到一点,就是自发性游戏,真的,孩子的想象、孩子的立场、孩子的愿望、那是最主要的。孩子明明想着我可以在天上飞,你告诉孩子,你没长翅膀,你不是鸟,你只能在地上走。你把孩子拉到现实中,其实孩子是有想象的权利的,游戏就是他的权利,游戏就是他想象实现的渠道。而这种想象就会突破现实,违背现实的逻辑。也就是说,这种游戏无所谓对与错,无所谓水平高于低,你也不要指望这种游戏让孩子掌握着生活的技能,试图用这种游戏掌握技能的做法都是功利的。你说让孩子学会玩医院的游戏角色表演,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么看病,那不可能!胡扯。发挥想象,满足愿望,那是我们的追求,不是掌握技能。今天我们幼儿园的角色,别人的游戏,这都是我们要值得反思的问题。都有个对和错。有什么对和错?孩子嗨就可以,满足就可以。所以只有玩的嗨不嗨、玩的过不过瘾、玩的充不充分、愿望满没满足、这是衡量这种游戏活动价值大于小的唯一指标。所以面对这样的游戏活动,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闭上嘴,收回手。这不是教孩子一个科学的一个教学的一个原理或一个常识。游戏,自发性的游戏强调的就是满足、释放、表达、想象,情感性价值更重要。所以我们拿刚才孩子对着那辆车,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的那种状态,觉得孩子没掌握什么技能,没解决什么问题,来否认这个游戏的价值,那就是没有看到游戏最核心的价值,那就是快乐。其实说到快乐,大家很多人看了我一段视频就讲了个问题,后面有评论的啊:丁老师太浪漫主义了,人生就应该有些痛苦,哪能光快乐。是的,人生确实不能总是傻白甜。但是,作为教育,我们要有价值追求啊。我们不否认,每个人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不可能都是无忧无虑的。任何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说法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哪个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遭遇一些挫折,承受一些失败,忍受一些委屈,历经一些痛苦,人才会走向成熟。我们不否认这是事实。但是作为教育的追求,你不能现实什么,我就要现实是什么,你要有价值立场。你总不能把痛苦当做你的目标追求吧,我们只能把快乐当作永恒的目标追求。尽管不可能都是快乐,但是快乐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才不断的向着阳光。我好像看着时间已经不多了,娃娃生出来了,医生从毛豆衣服里取出娃娃,所有人都拍手笑了,这多人口了哈。毛豆躺在病床上,医生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方桌上,三个医生都站在桌子旁边,有的给宝宝打针,有的拿听诊器去给宝宝检查身体。毛豆躺在病床上喊,我还躺在这里呢,没人给我看病吗?这个产妇没人管了啊。教室里声音比较嘈杂,医生为了宝宝忙碌,没人回应。这个地方,他提到了分享的环节,一笔带过啊。毛豆借助游戏中我拍的照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她告诉大家:我的宝宝叫豆芽,因为我是毛豆,毛豆的孩子,就是豆芽。他这四幅图啊为了排版方便都堆在一起了,第一幅图:要生了。第二幅图:动手术了。第三幅图:生出来了。第四幅图:当妈了。故事三:带着豆芽去取钱,去银行了嘛!故事三,给豆芽打预防针,这是去医院了嘛,对吧?这当妈的挺不容易的,从哪里带到哪里。给豆芽制作个尿不湿。用这个黄布找个绳,绑在那个娃娃屁股上面,这就是尿不湿了。故事五给豆芽做个婴儿车,其实就找了个收纳盒,钻个洞,拴根绳,把娃娃放进去,这样双手解放出来,从哪里拉哪里。一个学期啊。这个毛豆当妈挺上瘾的。你说这种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你不要以为非得要掌握什么技能,解决什么问题。他更在于一种角色扮演的职责的履行以及所投入的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所以这种游戏对于我们老师的启发是什么?跟随他,陪伴他,欣赏他,体验他的体验,感受他的感受。你会发现,儿童内在心灵世界的饱满、丰富与博大。我们才会对儿童充满敬畏。这种游戏坦白的讲,只要他没有安全的隐患,只要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只要不是违反了活动的常规秩序,只要孩子喜欢,只要孩子投入,那是他的权利,那是他童年。精神生活的权利。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呵护、理解、包容、接纳、支持。这就叫自发性游戏。可是今天我们的自发性游戏,这种案例其极为少见。
2、探索性游戏
那第二种探索性游戏。探索性游戏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背景之下,侧重于孩子遇到问题来寻求解决的策略,为随境而生的任务。大家注意,我这个词儿叫随境而生。你只有与情境互动,你才能够有那个任务意识。你看到了枣树,你才想去打枣。你看到了鸭子,你才想着赶鸭子。它指向于客观物理的空间与环境的认知性体验更为突出,所以理性更强。如果说自然界,尤其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主观的、感性的、自我的想象世界里,探索性游戏就意味着孩子走向外部现实,走向理性的客观空间。打枣就是探索性游戏,赶鸭就是探索性游戏。我们看这个案例啊,这个案例实际上蛮经典的,也是选入那个全国优秀游戏案例里面的一个。我觉得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沙水区,小孩子要把那个水运到沙土上面。他一转身就可以了,因为沙土和水池连为一体的。手忙脚里,有个孩子拿了一只篮子,那篮子议题,水都漏掉了嘛,另外一个女孩子也来试,孩子也不甘心呀,试图动作快一点啊,趁着没漏干净,我转过身来运一点,结果她发现动作再快,赶不上水漏的快。男孩子来试,他也漏,跟人没关系。为啥呢?篮子有缝,那孩子就用沙子铺到那个篮子底,一冲一一装水,还是漏,把草铺上去,结果一装水,漂起来了,咋整?找不到正确的材料,这时候老师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文件夹。从办公室拿回来的,你看那文件夹那个商标还没撕下去。孩子就拿着,把它垫到篮子底。再来试。哎,还是漏,之所以还是漏,是因为还有缝露在外面,但是明显有效果,比刚才漏的慢多了。也就是用塑料的,不透的这个材料把它堵住是个办法。可是还漏,因为不严实,为了把缝堵的严实,孩子就找来了塑料袋。把这个包起来了,这会儿没有缝露到外面了。应该不漏了,是不漏了,都漏到袋子里去了。袋子承受不住啊,很容易噗通掉下去。记得牢一点,捆的结实一点,不要袋子掉下去。七嘴八舌的商量过程中,孩子有个建议被采纳了,套进来。最后我们看这个画面。孩子脸上表情告诉我们,成功了。这叫竹篮打水。你说有角色吗?有表演吗?有建构吗?有规则吗?那要按前面,认为这一类探索性游戏不是游戏的话,它就不是个游戏,可是他就是个游戏。这就是探索性游戏。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游戏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你想想老师能不知道这个答案吗?你别告诉我啊,说老师不知道这个答案。老师要是不知道的话,那老师的智商有问题,那为什么老师不上来直接告诉他的答案,不一步到位就解决问题了吗?不是高效率就能完成的任务了吗?因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任务的经历才有价值。老师很清楚,这就是老师的高明。现在我们动不动就必须要完成一个好的结果。动不动非得要强调一个方法的掌握,才以为证明游戏是高质量的,其实不是的。老师如果直接告诉他的答案,也是这个答案。孩子知道那么一番经过,那么一天两天找到这个答案。也是这个答案,两个答案形式上是一样的。但一个答案是有过程支持的。一个是没有过程支持的。没有过程支持的答案,就没有多少价值,就不会深刻。因为过程中孩子高度的自主,他充分的表现出他的态度,充分就体验了他的情感。这个体验的情感,表达的态度,什么样的情感什么的态度呢?那就是主动、积极,感兴趣,不放弃,执着,合作。遇到问题不退缩,想方设法。勇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这种,与其能够彼此之间相互启发的,团体作战的合作精神,才证明这个游戏的价值。说依然自主更重要啊,依然自主过程中的情感的体验,态度的表达更重要啊,这就叫学习品质。所以游戏的价值在于什么?你不能功利的,必须要强调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方法。关键的价值是学习品质。我记得闫超云老师,他曾经有一个专题,他都讲游戏和孩子学习品质的关系。这个案例可能时间来不及看了,我觉得这个从保龄球的多米诺,你看看他这个活动过程。这个很有意思。如何击倒保龄球?这个小孩呢,一开始啊他想撞倒这个目标物,就是那个竖直的积木,撞不倒,他又加长了,加了一个半圆的积木。然后呢,这个原木,它滚下来,这个起点就高了,长度滚下来,这个轨道就长了。哎,撞到了,这是第一个小细节。第二个小细节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男孩呢就把那个,目标物放倒了,横着摆了。这时候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段,小马把长方体积木换成平躺的形式。小西说:这点难度怎么难得倒我呢?小轩说:这是给你增加难度。小西说:不对,这是降低难度。你看这个孩子对话表明了孩子观点的不一致。说着把圆盘滚下来,保龄球没有动,三人都来尝试,都不行。那你想它都躺着了,你再让它动,就让它翻个滚儿,那一般劲儿是达不到的。对吧,所以你看这个老师有一点分析。长方体积木保龄球从竖着摆到横着摆,究竟是降低还是增加难度。通过观察,我发现三个孩子对此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异,他们发生了冲突。小西因为难度降低了,他显然不知道其中道理。小轩似乎更有经验,而小马只是好奇,竖摆横摆有什么区别,一次尝试都在验证推测,结果证明难度增加了。大家认不认同这个老师的看法?我觉得。我们不能说这个老师一定是错误的。我不认同这个老师的观点,因为这个老师只是盯在了,撞倒上,我认为小西觉得难度降低了,他说的是撞到。小轩认为难度增加了,他说的是撞倒。撞到确实变容易了,因为目标变宽了嘛,对吧?好,这个我不再细解释,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判断。这个地方我特别要提到,对于孩子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评价。就这种个案式的情境式,这种观察评价,你不要指望有最终答案。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敏感,每个人有每个人角度,每个人有每个人判断。虽然没有这种答案,但判断总是要有,评价不能间断。为什么?教学不能停止,因为孩子发展不停止,教学就不停止,教学也不停止,判断分析就不停止。所以总是要有判断的,只不过你的判断角度不同,你教学的引导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因此游戏中的教学是非常反映教师专业个性的一个过程。但你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虽然我不认同这个老师的观点。但是我认同这个老师他有评价的权利。我不能用我的观点来否定另外一个人的观点,只是立场角度不同。所以他说这孩子认识水平上有差异,我是不认同的,但我又不能说这个老师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立场不一样。那我是说小西,他是理解的是撞到变容易了,所以说的容易是撞到。那小西他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不一定。你又不是小西,你怎么知道的呢?对不对?所以我又不能说我一定就是对的。接着我们往下看分享的环节。小马一开始没有接到保龄球,他想了什么办法,一个孩子回答,他加高了坡道,这样越高,滚下去更快,力气更大。这一问一答,就把第一个细节的孩子经验做了总结与提炼,又问长方体积木,保龄球竖摆横摆,哪个更容易被击倒?为什么你看这老师的关键点就是击倒上,如果我来问,不会那么问,我会怎么问,长方体积木保龄球从竖着摆到横着摆,什么变容易了,什么变难了。我可能会让孩子思考两面性。也就是说你有不同的判断,你这个教学上可以有不同引导。但是你绝不能说我的引导就一定是对的。这个老师引导就是错误的。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我们看孩子的回答。哪个更容易被击倒?嗯,还有回答,积木躺下来横摆,好像在地上很牢的样子,不容易倒。又一个孩子说了,牢的就像胶水粘住地面那种。又一个孩子说的,竖着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在地上,一碰就倒。还有一个孩子说的,横摆就像一个人躺在地上,竖着就像一个人站着一样,不稳。也就是说,躺平最稳。大家看,这个孩子的语言和有趣的螃蟹里的孩子的语言,有什么区别?同样都是孩子。有趣的螃蟹很明显是成人编造的结果。我就是这样判断的。所以一个案例是真还是假,生动不生动?是能看出来的,明白吧?这里面没有把孩子名字写上去啊?没有意义嘛。而且这个地方我也特别提到,一共七句话,老师一问一答,老师再一问四答,一共七句话。你说分析的环节就说这七句话吗?那是不可能的。三十句话也说了。那那二三十句话上哪去了,删去了。所以讲一个案例要学会取舍,对不对?你看。我们这个看这个老师的风格,图很少,文字也不多,但它特别清晰。刚才我说那个赶鸭呀,我就说他看着乱,我看着脑子头疼。为什么这个案例我看着不头疼。它层次特别清晰,而且图特别少,而且精准。你看这个这有一句话叫什么三人都来尝试都不行,这样让着我们有的老师来写,那麻烦了,至少得写三大段落,五百个字,六百个字。小萱拿过那个积木从左边走过去,放到最高的那个斜坡的起点,看着滚下去。哦,没撞到。你看这才说完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写案例,你要注意,不是字儿越多越好。你说我写的可认真了,我写的可细了,这说明什么?你头脑不清醒。你看,第二,为什么竖着摆还是不容易击倒,不商量好了吗?竖着摆容易被击倒。你看这个老师的引导,他就是如何撞倒的问题,他必然会进一步递进。为什么竖着摆还是不容易被撞倒。大家看那个图,他肯定是撞不到。你看这个劲儿他能撞倒吗?这地方的,第二个问题呢,关键的环节是,这时候有个动作,小洁走上前。你这个女孩吗?把三块并拢的积木不是拼在一起了吗?分开,小军马上击打。积木倒了,这时候,老师注意这个点,马上介入。为什么要分开啊?我问。因为这样子容易倒,小洁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我需要让它倒,她的回答有点不耐烦,只顾按照自己办法继续游戏。因为孩子很投入嘛。这个地方我觉得老师。他有一段,他说听到小杰的回答,我又欣喜又愧疚。欣喜的是,她懂得分开容易倒,愧疚的是我的为什么问的有点急,你看这个老师多实诚?我们现在游戏案例征集哈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就是要求这个游戏,老师的指导必须是恰当的,适宜的尺寸掌握游刃有余。精准,稳准和狠。我可以这么讲,哪有那样的案例呀。案例是已经过去发生的事实,这叫回头看,历史都是充满遗憾的。我们要看案例,就是回头看,你只有看到历史的遗憾,你才能看到未来的进步。案例不只是讲孩子成长的故事,也在讲教师成长的故事。你做的那么准,你做的那么稳。你做的那么恰当,你做的那么巧妙,你做的那么精准事宜,你都顶到天花板了,你看怎么进步。所以,要承认短板不足与遗憾在哪里,这才是真实的案例。我们要的价值产生的起点。嗯,他动不动现在案例要求完美。案例哪有完美的,你回头看,所有的过去都是充满遗憾的。你看看自己的对象,哎呀,我怎么当年瞎眼找着他,就是永远不满足,只要回头看,他就不满足。你不满足,才意味着对未来有追求啊。我过去不坚定变坚定了,过去认识的很糊涂,我现在变得明朗了,我过去还有点摇摆。我现在变得坚定了。我一开始我是有不足的,后面我发现我可以弥补那种不足,这才叫成长呀。案例不是给孩子看的,是给同行看的。同行要从你的案例里获得借鉴,就要看到你的成长过程。你一上来就是十全十美的,没人选你,为什么?你太假了。案例要真实,就要看到老师成长的过程。第三,如何击倒更多的保龄球。既然分开放,那更多的保龄球是不是也可以击倒?只要分开,十一个保龄球开始轮流击打。你看这十一个。这地方呢,我就有想起来一个细节。这个分开的太不充分了,这太密了,有点是不是啊?那分开的距离以什么为参照,以它的高度为参照,对不对?你看这也是一个引导点,但这个老师没关注到这点,所以不同的老师对孩子游戏过程,我们的敏感点不同,我们的引导方向不同,但同样不影响孩子,这个过程中,依然是被支持着走向学习。保龄球变成了多米诺,长长的多米诺骨牌。这个老长呢。还有个丁字形的多米诺。这个让孩子知道拐弯的地方很关键。拐不好弯,那个倒,传不下去。然后各种各样的多米诺造型,S型的。拐三个弯的,椭圆形的。从旗杆台上到台下的还有什么三条路线的,还有迷宫多米诺。你看这个老师的价值分析,你看他这里面哈,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递进。他说,这个过程中,我捕捉到四个学习成长点。坡道高度与击倒目标物的关系,我觉得准确的说应该是坡道高度与击倒目标物力量大小的关系。第二,目标物是横摆竖摆?哪个更容易被击倒?你看那个老师的关注点还是在击倒上啊。第三,目标物是集中放还是分开放?第四,如何一次性击倒所有的目标物?我觉得还可以加到第五,所有的目标物还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造型?大家可以看哈,它是怎样的作为一个探索性的游戏。以问题为聚焦,以情境为依托的。大家可以看到哈,这里我是在告诉你们游戏案例怎么写。如果是自发性游戏,豆芽出生了,带着豆芽去取钱,带着豆芽打预防针,给豆芽做个尿不湿,给豆芽做个婴儿车。你会发现,它都是母亲角色职能的变化而表现出游戏的过程的,他实际上都在讲一个孩子的故事,那就是毛豆。虽然叫豆芽的故事,其实是毛豆的故事,以幼儿个案为聚焦。但是你会发现,从保龄球到多米诺,他在讲一群孩子的故事。一开始是小马、小君,小溪。后面呢,哦!不是,小溪、小轩、小马。然后为什么竖着摆还撞不倒,变成了小君和小杰注意到了吗?所以他每一个问题,他不是一群孩子。上一个问题是三个孩子,下个问题是另外两个孩子,再下一个问题又是其他孩子。因为什么?他以问题为聚焦,以问题为线索。谁遇到这个问题了,就谁。他不是围绕着幼儿那个角色作为聚焦的,是以问题为聚焦的。问题在哪里?在情节中,所以就以那套材料为依托,就是那一套题目,就是那个户外的那片场地。所以你看探索性游戏案例的写法是什么?问题层层递进,情境还是那个情境,孩子是变化的。所以不同的游戏类型,案例的写法的逻辑脉络与线索截然不同。所以我为什么说问题情境是特色性游戏的核心要素,原因就在这里。
3、规则性游戏。
坦白的讲,我已经没有时间了。规则的游戏尤为重要,为什么尤为重要?规则性游戏一旦成为经典,它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复试。一个规则性游戏大家都可以玩,但是探索性游戏、自发性游戏你作为一个案例,它启发的是师幼关系的一种理念,一种立场。但是规则性游戏一旦清楚了它的玩法,谁都可以玩。我们山东扑克有个打保皇,我前段时间在安徽开会,我就把几个安徽的园长教会了,马上上瘾。而且,在教专业教育的时候,介绍这个园长姓李,那个园长姓胡,那个园长姓黄,我一会就混了。打扑克,反正是五六个人,哪个园长是谁,我马上认清楚了。这说明什么,规则性游戏是联结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学习的最佳通道,不信你试试。我们今天在这开会,你白天光听课,同学之间,你是你,你临沂的、你滨州的我不一定相互认识。如果住的房间是比较临近的,晚上打打麻将,来上几局。你放心,你们的关系一下密切了。所以规则性游戏是联结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桥梁。为什么规则性游戏有输和赢,在输和赢面前,人的本性暴露。本性暴露了就没有屏障了嘛,人和人之间不就近了吗?所以你会发现经常在一起打麻将的,往往会成为闺蜜,就这样子的。而且规则性游戏是玩了一遍又一遍,玩了一遍又一遍,上瘾。小孩子玩那个老鹰捉小鸡我告诉你,他玩不厌的。那个抢椅子,他也是玩不厌的。但是自发性游戏、探索性游戏玩过了不可能再玩。那个豆芽的故事,你不可能让另外一个孩子也来一边,也不可能让这个孩子自己再来一遍。上学期已经玩恶心了,下学期再让她豆芽的故事,不可能的。但规则性游戏可以重复,重复而且可传播。探索性游戏你要打枣,你得有那个枣树,有情景的条件的支撑,当然你有那个枣树孩子也未必打那个枣。就那个竹篮打水,不是探索性游戏吗?这个园长告诉我,丁老师,你讲的竹篮打水是假的,我说你咋知道的呀?他说他试了,他就把那个篮子也放在幼儿园那个洗水池旁边,希望自己幼儿园的孩子也来一遍竹篮打水。结果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拿篮子提水,老师就有点急了,小朋友,我们用篮子提水怎么样?也希望孩子来一遍竹篮打水,结果老师遭到了小朋友的纠正,老师,你是不是有点傻?所以游戏哈你会发现,自发性游戏特征有一定有它的偶发性、不可复制性。
那么那些案例讲出来,是让大家也玩一遍那个游戏嘛?不是。那个案例是说明一个理念,强调一种立场,表达一种关系。只有规则性游戏一个套路,说清楚了大家都可以玩。所以规则性游戏作为一种游戏课程,资源建设尤为重要。很遗憾,规则性游戏,我们这几年关于游戏的研究把它忽略了。回头看,这三大类游戏,你可以看到,自发性游戏强调情感价值,探索性游戏强调认知价值,规则性游戏强调社会学习的价值。我们看18年教育部征集游戏案例,19年下半年公布了130个,2900多个游戏就挑出130个,确实够惨的啊。20年7月份,这本书出来了,从那130个优秀案例里面找了32个,最后就是这么一个框架。大家看,这几个框架,哪个框架哪个板块最单薄啊?扮演的快乐最担保,就那个豆芽的故事是第一个。这四个板块,我坦白的讲,都是探索性游戏。有没有规则游戏?有规则游戏一个也没有。其实有规则游戏是可以成为案例的,因为刚才我加快了速度有规则游戏我没有展开哈。大家可能会看到有个老狼老狼几点了,觉得这是有鬼的游戏,这个不是哈!这个新版的老狼老狼几点了,他实际上在探索,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新规则。他把规则的改变和创新当做问题解决的聚焦,它依然是探索性游戏,不是有规则游戏。这说明什么呀?自发性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典型的幼儿阶段的游戏行为。结果我们写案例不敢写了,为什么?因为光嗨了,看不出质量来,所以我们的质量,是狭隘的观念,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第二,探索性游戏这么多,所以像打枣去赶鸭,你再也不能不把它当做是游戏了,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啊,这是第二点。第三点,规则性游戏一个案例都没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东西出来了,以为就是典范了,我们要反思背后的问题,来寻求我们游戏课程建设的新出路。
以上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禁止商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