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龙岗幼儿园的老师在绘本阅读中提出了许多困惑,表达了学习进步的需求,所以这个学期,我给老师们推荐了《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这本书。 开学至今,我通过微信群,与老师们一点一点共读这本书。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去思考,去实践。 是很好的书,所以分享给所有关心孩子的人。 ……………………………… 3月17日: 我找时间带大家共读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这本书。 以往幼儿园阅读活动,都是展现老师给孩子读什么绘本,我们这个学期,首先展现我们老师自己读什么书。 我做书摘,陆续发上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读完就好了。 有同样喜欢这个书的,就自己买一本,然后和我一起轮流摘抄。如果大家都忙,那就我来。 这个书主要面向的应该是基础教育段的学生了,由此可见,学前阶段有些问题还是空白。我们学习借鉴,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经验,很有价值。 ……………………………… 3月18日 #说来听听: 回首当年,我们都曾被自己所喜欢、所尊敬的大人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些人说起自己读过的书及读书时的感受,我们多半听得进去,同时在他们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们会找到相同的书阅读起来。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聊起曾经读过的书、曾经有过的感受时,阅读经验已经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了。 #潘潘读书: 我想,老师们在做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多找找自己的读书感受,然后慢慢学会在讲述过程中表达出来。人的真实的情感是最动人的。 简单的,可以是,今天分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给大家…… 到某个具体人物的时候,说,哎呀,真是太温柔了、好让人心疼呀…… 到某个页面的时候,说,我很喜欢这一页,因为这个颜色让我心情舒畅…… 这些都是老师的感受,老师使用一些词语表达出来,自然就会引发孩子的情感,孩子也会想要表达,这比你不断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更好。 以及,故事读完,也可以就谈谈你对人物对事件的观点。这个部分比较讲究,具体的绘本我们可以探讨。 比如说今天有个学生说《大卫上学去》,他就说这个绘本可以告诉孩子们有些做法是不对的,这就代表他对大卫的观点是这样的。 而我因为喜欢大卫,把他当成一个调皮、好动但是是一个很健康的孩子看待,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述……对绘本人物的理解是基于成人的儿童观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有的人是这样认为的,有的人是那样认为的。 ……………………………… 3月19日 #说来听听: 第二章 三种分享 第一种分享是分享热情,朋友间对一本书展开讨论,经常开始于希望别人也能分享自己对该书的狂热。“我最近读的这本书真是棒极了,你读过吗?”这样的开场白耳熟能详,对那些尚未接触这本棒极了的作品的人而言,他们会想要知道这本书究竟在谈些什么。 一则故事对一个读书团体的意义,是通过谈话中你一言我一语被逐步界定的,它并不是一开始设定好的主题路线,否则就成了正规学术研讨了。 如果朋友间兴趣相同,意见也统一,那么这场谈话通常比较乏味,也很快就会告一段落。反之,意见相左更容易激起讨论的火花。 第二种分享是分享困惑。 读者们多半对故事情节中令人费解或不容易明白的部分没什么好感,可能提出疑问,你看得懂这一段吗?或我不喜欢这种结局,你呢? 通过朋友间对彼此困惑之处的讨论与解释,在特定时空中有共同阅读经验的读书团体就建立了对文本的认识。 不同团体对同一本书的认知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新讨论同一本书所得出的结论都不会相同,文本的意义无法拍板敲定,它会随着读者当时的生活情境与需要而变化。 弗兰克?克默德一语中的:没有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阅读版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文本也可能有多种解读。在分享并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困惑时,我们也发掘出这段文字对自己而言有什么意义。 …………………………………… 3月22日 #说来听听: 第三种分享是分享关联性。 通过发现书中各类元素的关联性,我们便可以释疑解难。这些元素包括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安排、事件的组合、角色的设计、象征意义等。 人类多半不能容忍混沌困惑或没有意义的情境,我们总不自觉地在寻找关联性,寻找不同事物间的互动模式,并借此架构出我们能理解的意义。 打个比方说,一幢建筑是由砖头,石块,木条和钢铁组成,这些材料一旦被应用到盖房子上,就能制造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楼梯,房屋,窗户和门板。而重组上述结构,便能建造出住宅、办公大楼、工厂、学校。 文本也是如此。语言文字的重组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旨趣相异的文本,从经验中,我们可以学习由建筑物的结构看出其用途,同理,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辨识文本的面貌。 身为读者,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无可避免地会应用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作品的意义与所指。 当然,这些经验也包括阅读,所以借由阅读甲ta作品的经验来理解乙作品的情形也是有的。读者们或者描述这两部作品的异同或者比较书中角色的个性,通过这种品头论足,以使对作品的认识更上层楼。 #潘潘读书: 这也是我今天想向老师们表达的,就是我们以前也读了不少绘本,但工具性的思维让我们没有把自己当读者,去思考作品,思考自己的感受,于是,阅读的经验并没有增加很多。 以后,先忘掉为儿童这件事,自己去阅读体会绘本,我会很乐意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带大家学习绘本,包括文学理论层面,艺术层面,儿童观层面,都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 ……………………………… 3月23日 #说来听听: 因阅读而开启记忆闸门,正是阅读的本质和阅读之乐的源泉。在交换读书心得的闲聊中,话题往往集中在某本书唤起的对过往的回忆。既然是闲话读书心得,内容便没有一定章法,随性所至,天马行空。事实上,这样的谈话可以说是被一股必须一吐为快的情绪牵引,也许是想抒发读后的心满意足或不以为然;也许是想整理出新的想法;也许只是想借题发挥,一吐胸中烦闷,将不愉快抛到脑后。 “说来听听”的阅读讨论和闲话家常一样,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更不是专家口中的全面性论述;它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也没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归根结底,文学的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阅读讨论就是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作者发布了精心制作的信息密码,读者就以自得其乐的方式解说个中奥妙。 #潘潘读书: 很多人对绘本进行讨论有点困难,其实和很多人对纯文字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会有困难一样。 一个是曾经这样的讨论经验比较少,学校教育是做题考试,没有什么讨论的环节与空间; 二是我们对图画叙事艺术更陌生。 第三个是缺乏讨论作品的语言,比如人物塑造、视角、结构、风格等等,掌握某些词汇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一点的理解和讨论,否则,自己的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也不知道如何描述。 第三个原因,可以让大家对儿童多一点理解。即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个世界,但尚未接触的语言,阻碍了他对这些感受的理解,更难以表达。比如雯雯说儿子问什么是“沮丧”,在没有接触这个词之前,他可能正沮丧着,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感觉叫做沮丧,也自然无法描述出这种感觉。 好的文字可以不断拓宽读者的认识世界,赋予他语言财富,他能用这些语言去细致地描述世界,无论是感觉世界、经验世界还是现实的客观的世界。 “这是一个渐渐失温的星球,人们一生争强好斗,考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大学,永远如一台机器,永远重复一样的事。 也许,当我们相遇,我们可以去海边,踩着金黄的沙滩,看最蓝的大海,听头顶海鸥啼叫,捡沙滩上美丽的贝壳;也许我们可以在梧桐树下散步,当金黄的树叶落在我们头上,时间停止,只剩下岁月静好;也许,当冬日第一场雪落下,你我落满了雪,手牵手往家里走。 也许,还有许多也许。可当闹钟响起,你就悄悄走了,变回了文字,变回了那难懂的数据,也许,你从不存在。只留下你我相遇时的夏意。那请把他赤热的爱化成七月的风,永远陪着我。” ——这是我女儿今天写的作文其中一段,作文题是《我也曾感受夏意》。 如果每个人都不一样,那每个人的表达其实都是创造。 创造本身就是文学的一大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为写作文去背范文,是和“自由表达”相悖的方法,是非常糟糕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模式化的写作会渐渐挤压思考空间,逐渐让人缺失创造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潘潘读绘本 -=||=-收藏赞 (0)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解锁阅读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