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中国寓言故事》绘本。
我:这个故事叫“滥竽充数”。这个(我指着图画中的图)是“竽”。
3岁半:这不是“鱼”。
3岁半的儿子已经把声音“yu”和动物“鱼”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他用以反对“yu”是乐器“竽”。
那接下来,他是用怎样的思维去理解乐器“竽”与“yu”?
语音无差异,图画来帮忙。
下面这张图,他一下子就认出了哪个是“南郭先生”,因为“差异”。
读书笔记: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的意义产生于差异。
一种语言中能起到识别意义作用的音素,在别的语言系统中不一定也有同样功能,反之亦然。在英语中,tree之所以是tree,是因为它不是free,也不是three。在汉语中,除了音位的差异外,还有声调的差异。“树”之所以是“树”,就因为它既不是“书”,也不是“数”。
一般来说,有差异就意味着有一定的可以从正面肯定的东西来构成这个差异;然而在语言中却只有差异,没有可从正面肯定的东西。这样看来,语言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价值,一种关系。我们对某个音位的感知是一种以差异为基础的感知,语言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一面肯定,一面找差异的过程。在语言中每看到或听到一样东西,必然同时在这一感知过程中察觉到它自己的对立面。(《批评的视野》)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