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一)教师的课程权利得以回归
教师不再是“教师用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随着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不断基于幼儿的兴趣动态生成丰富的活动,师幼共建,共享新经验,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二)幼儿观转变下课程形态已然发生改变
教师不再满足于对原有地、统一的蓝本教材的简单使用,更愿意蹲下身,以幼儿的视角来发现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发现在这些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生活和游戏中时时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有待教育者去热切回应。
(三)主题审议成为课程班本化实施的重要途径
不断扩大的课程实施弹性空间和教师当前的课程决策与实施能力之间形成的落差,亟待教研支持去填补。
二、误区与负荷
1.日渐繁复的审议
2.部分骨干教师的精修工作
3.审议缺乏结构性思考和价值取舍
在审议的过程中,教师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在发现幼儿、发现自我中厘清自己的幼儿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在教师群体互动中辨析价值、对比策略,探寻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提升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实践智慧,成为享受教育创新的反思性实践者。
第二节“五个一”主题审议的要素设计
一、一张图
一是罗列、盘点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时空场域、信息咨询等课程资源;二是预设、构想主题中可以和幼儿共同亲历哪些不容错过的有意思的事;三是对主题中蕴含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机会做出价值判断。
二、一条路
通过一条路,教师规划主题行进的线索,处理好幼儿经验生长和班本课程推进的关系,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与课程资源和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并不断系统化。让幼儿园课程经验化、生活化,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幼儿动用各种感官去探索、交往、表达,在“流动生长”的一个个可真实亲历的活动中,深化主题中幼儿的学习,并丰富、延伸、拓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一份学案
学案是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要面向全体,层次多样,操作方式清晰,预设符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学习内容,相当于一份学习资料。是师幼共同做事的行动方案,包含了幼儿在哪里做事、用什么材料做事、做什么事、如何做事,以及教师支持什么、如何支持的行动方案。
四、一个发现
在主题审议的过程中,教师对一张图、一条路进行嵌入课程的回溯复盘,并对一份学案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评价,形成基于幼儿的问题或基于经验获得的一个发现。重点聚焦的是一种嵌入、渗透、伴随的形成性评价。发现幼儿更深度、更愉悦、更享受的学习体验;发现教师自身不一样的创新尝试,获得欣喜、感动、兴奋的感受。
五、一类主张
是更新幼儿课程观后提出的新的教育主张,是教师价值取舍、处事原则、行动依据;对如何行动持有某种见解,介于策略和理念之间,抽提、形成、积累。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学以致用的事,做撬动观念的事。在反复回味和深度思考中,让自己的行动从一种偶发的无意识做法,转变为有自己主张的有意行为,以此增强自己教育改革的意义感。
问题检核表
检核问题 |
检核结果 |
1.这个问题事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吗? |
|
2.这个问题与主题的关联读度高吗? |
|
3.在解决这个问题后幼儿能获得新的经验吗? |
|
4.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幼儿能得到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 |
|
5.解决这个问题是接近幼儿能力范围的吗? |
|
6.大部分幼儿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