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为深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的学习,结合“红色传承”班本课程主题,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开国大典》。该影片以纪实手法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通过影像与课本内容的联动,帮助学生更直观感受开国盛况,理解历史意义,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在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影片与课文中新中国成立的关键事件,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2. 掌握“开国大典”中的重大历史场景与人物表现,提升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影、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增强爱国情怀与责任感,树立珍惜当下、奋斗未来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影片与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影像与文字中提炼情感共鸣,联系现实思考传承责任。
四、教学准备
资源准备:红色影片《开国大典》高清资源、多媒体设备、开国大典相关历史图片与资料。
预习任务:学生课前复习课文《开国大典》,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事件。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红色主题标语,营造庄严氛围。
工具材料:观影记录表、讨论卡片、手工创作材料(彩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知识唤醒
1. 教师以“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事件”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 展示开国大典历史图片,简要介绍影片背景,激发学生观影兴趣。
3. 发放观影记录表,提示学生记录影片中的关键事件与人物表现。
(二)观影指导——沉浸感知
1. 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影片(节选关键场景:三大战役胜利、北平解放、开国大典典礼)。
2. 观影期间暂停3次,聚焦“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群众反应、场景细节,体会历史瞬间的情感冲击。
3. 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比影像与文字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分享讨论——情感共鸣
1. 小组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观影感受,聚焦问题:(1)影片中最让你震撼的场景是什么?为什么?(2)开国大典的意义与今天的生活有何联系?
2. 全班交流: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提炼关键词(如“团结”“牺牲”“希望”),板书形成思维导图。
3. 情感升华:教师播放影片中“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原声片段,引导学生齐读课文中对应段落,强化情感联结。
(四)创作表达——红色传承
1. 任务布置:学生以“我给2049年的祖国写封信”为主题,创作一封简短书信。
2. 要求:结合影片与课文,表达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决心,展望未来。
3. 作品展示:选取3-5份优秀书信朗读,师生共同点评,强调书信中的历史与现实关联。
(五)实践延伸——行动担当
1. 红色承诺墙:学生在卡片上写下“传承行动”(如“每周读一本红色书籍”),粘贴至班级承诺墙。
2. 课后实践:布置家庭任务——与家长共同观看另一部红色影片,记录观影日记。
六、课程总结与延伸
1. 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开国大典不仅是历史节点,更是精神的起点。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用热血铸就,我们要以行动传承这份责任。”
集体宣誓:学生齐诵“少年强则国强,争做新时代接班人”。
2. 课程延伸:
班级开展“红色足迹寻访”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撰写参观报告。
语文课后续写作任务:以“假如我参与开国大典”为题,进行历史想象作文。
七、板书设计
(关键词思维导图)
开国大典——→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民族解放
→ 精神传承:团结、奋斗、珍惜
→ 行动担当:学习、实践、承诺
八、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分析:讨论环节的活跃程度与创作任务的完成质量。
2. 情感目标达成度:通过作品与发言评估学生爱国情怀的激发效果。
3. 改进方向:增加跨学科联动(如历史、美术结合红色主题创作)。
九、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程通过“文本–影像–实践”三维融合,突破单一课堂模式。观影活动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补充,更通过情境创设、创作表达、行动承诺等环节,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实现“知–情–行”一体化教育,呼应新时代对青少年传承革命文化的育人要求。
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