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见小麦
镇江经开区平昌幼儿园
大七班
田垄间,麦浪翻涌,
似大地谱写的金色乐章。
每粒饱满的籽实,
藏着阳光、汗水与希望。
活
动
缘
起
一次活动中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麦芽糖,用小棍子卷给孩子们分享,大家非常兴奋,围绕麦芽糖展开了话题。有人想知道麦芽糖是怎么来的,老师解释是小麦做的,小朋友们的问题来了,是用小麦的种子做的吗?小麦长大了是什么样子的呢?小麦长大了是不是我们吃的米饭……于是,我们梳理值得深入探究的价值点,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生发点。
文
件
指
引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并且,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
活
动
目
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感知小麦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观察、探究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3.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体验制作面粉的乐趣,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
4.知道要珍惜粮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前
期
准
备
《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一罐小小的麦芽糖引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小朋友们逐步的探究,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前
网
络
图
课
程
实
施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老师发现他们对小麦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一探究活动是很好的自然课程,在兴趣需求带动下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扩大认知,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习品质,还能增进儿童掌握一些团队合作技巧,这些都是让儿童终身受益的素养。于是,我们与孩子一起“麦”动起来,奔赴一次次美好的“麦”动时刻!
1
一
探秘小麦
01
前期调查
小麦长大后会边变成大米吗?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小麦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带着疑问和家人一起开展了调查。调查之后,他们积极来班级分享。从分享中,孩子们初步了解小麦的样子、生长过程以及小麦制作的许多食物。
02
观察小麦种子
为了支持幼儿能近距离直接感知,班级收集了小麦种子,让幼儿触摸、观察。这其中,他们有了许多新发现。通过直接感知,麦子的外观、特点牢牢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小麦头有点尖尖的,捏起来硬硬的。
你看,每一颗中间都有一个缝。
两头尖尖,中间圆圆,颜色是黄色的
闻起来还有点香香的。
03
了解小麦的结构
小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小麦的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桔,空心、有结、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芒能保护麦子,增加小麦的产量。小麦生长初期是绿色的,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春小麦
春种秋收
周期短,品质稍差
比较抗旱
种植地冬天寒冷
冬小麦
秋种夏收
周期长,品质好
比较耐寒
种植地冬天较暖和
活动过程中进行了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对比,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的特点,家委会帮忙收集了冬小麦的种子,为后续的种植做好准备。
小麦是如何成长变化的呢?带着孩子们深深的疑问,老师及时查阅资料,以幼儿浅显易懂的绘本故事《小麦的神奇之旅》,引导他们初步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以及和人们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动脑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04
教师的思考
在探秘小麦的过程中,孩子们从开始关注小麦的颜色、形状等外形特点到了解麦子的种类属性、营养价值,可以看出,其思考在不断深入。从不断地提出问题,到主动通过观察、寻找、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孩子们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为后续深度探究奠定良好基础。
1
二
种植小麦
在对小麦有了初步了解后,孩子们萌发了种植小麦的想法,老师大力支持。可是小麦要怎么种呢?它有哪些生长条件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小麦生长需要光照、水分和养分。根据这些条件,孩子们投票选出了土培和水培两种种植方式,在班级的小菜园进行土培,自然角里进行水培。
01
土 培
PART.1
播 种
种植土培小麦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孩子们经过讨论、商量,拿着小铲子,开始清理小菜地里杂草,并请家长帮忙将地翻土,将一颗颗小种子小心翼翼地播撒在土里,满怀期待的等在小麦发育。
PART.2
见证成长
麦子种下后,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浇水,散步的时候也要去和小麦说说话。一周左右,孩子们惊喜的发现麦子渐渐发芽啦!长出的麦苗像一根根小宝剑立在小菜园里,用手摸一摸叶片滑滑的。
02
水 培
PART.1
讨论、种植
孩子们又开始思考如何水培育苗?每一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小朋友们发起调查,知道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后,他们就分工合作。泡种、沥水,并给麦子盖纸保温,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每一步都小小翼翼。
PART.2
设计育苗盘
每个育苗盘长得都一样,怎么知道哪盆是我们组的呢?轩轩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彭彭说:“我们每个组取一个名字,然后做一个不一样的标识,这样就可以区分了呀!”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孩子们就分组讨论出了自己组的名字,并设计出独特的标识牌。带有标识牌的水培小麦更利于孩子们观察、照顾。
PART.3
初遇问题
栋栋在给小麦换水时,发现小麦的盒子里有绿色的毛毛。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同一盆小麦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呢?有的地方还长了绿色的毛?
可能麦种子是坏的吧!
应该不是种子坏了,我们的麦种子都是一样的,土培的都发芽啦。
这个小麦变得臭臭的。
周末我们回家了,没人照顾它们。没给它换水吧,他们就会臭了。
那我们给小麦喷水吧,这样水就不会多了,应该不会长绿毛了。
PART.4
尝试新方法
孩子们再次尝试提出的新方法,又遇到了新问题,原本绿油油的小麦叶子卷了起来,并且枯萎了。
盘子里的小麦怎么变样子啦,叶子怎么都趴下来了。
麦苗摸起来干干的,一点都不滑了。
我知道啦,这几天没有人给小麦喷水,没水就干死了。
要每天都有人照顾小麦,不能忘记了。
PART.5
再次讨论
新的方法又一次失败了,孩子们再次进行讨论起来。要如何避免忘记照顾小麦的这件事呢?
要多喷水,保持麦子的湿润。
刚开始的时候还要在上面盖育苗纸,免得被风吹干了。
底盘下面要少倒一点水,每天还要多喷水,这样才不会干
要制定一个计划表,看看是轮到谁照顾小麦了,其他人也好提醒他。
讨论过方法之后,孩子再次育苗,互相提醒,责任到人。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麦子都发芽啦,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快速生长!
PART.6
发现根须
暖暖在网格盘边沿看到一些白色的东西,她端起网格盘,惊讶地叫起来:“你们看!小麦下面长了很多白色的根呢!”这引起了大家对根的关注。
喔,我知道了,长了白色的根的小麦就发芽了,没有根 的地方就没有发芽。
我刚刚看到有根的地方有水。
就是吸到了水小麦才能长大。
03
发现一条虫
PART.1
这是什么虫
又一次去照顾小麦的时候,睿睿发现小麦叶子有个绿色的东西在动,他惊讶地喊起来:“快来看,有虫子!”它是什么虫?它要吃我们的小麦吗?孩子们纷纷发问,并请老师帮忙用手机查阅。老师扫描识别后,了解到它是一寸虫。从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中,及时捕捉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和孩子们将一寸虫带回教室观察。孩子们围绕一寸虫提出了更多想知道的问题:
为什么它叫一寸虫呢?
为什么它要一伸一缩的爬呢?
它身上绿绿的,还弯弯的
它像蚕宝宝一样吐丝结茧吗?
它来我们麦子里干什么?是要吃我们的小麦吗?我们要怎么办?
PART.2
研究这条虫
借助绘本故事和视频,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探秘一寸虫的科学活动,解答了孩子们之前的提问,还了解到它食物广泛的偏好和能测量东西 的特殊本领。“我们也用一寸虫来测量东西吧!”佳佳提议。好好说:“它听不懂我们的话,会到处乱爬,不好测,要是有一模一样的一寸虫图片就好测了。”老师见此,立即为他们打印了一些一寸虫的图片,支持他们测量物品的想法。
在用一寸虫图片测量物品的过程中,孩子们掌握了起点对齐、首尾相接 的测量方法,他们还发现:一样长的一寸虫测出相同物品的数量是一样的。这激发了他们寻找吸管、雪糕棒等更多自然物品进行测量的兴趣,进而熟练掌握了测量长度的两种方式——自然测量和标准测量。
PART.3
进行测量
自从掌握了自然测量和标准测量的方法后,他们在观察、照顾麦子的时候,总会想办法去测一测麦苗的身高。一开始,孩子们会用手指去测量,麦苗长高后,孩子们又用夹子、卷尺等物体去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对比小麦的成长。
PART.4
除虫行动
后来,孩子们在麦苗上还发现了其他的虫子。为什么麦苗上的虫子越来越多 ?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可能我们的麦丛里有很多水分,它们喜欢来这里喝水。
可能我们的麦苗很甜,它们都来吃麦苗的,我们要怎么办啊?
也许是我们的麦苗很密,它们把这里当做安全的家了!
它们是好虫还是害虫呢?我们在《麦子的一生》绘本中找到了答案: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虫害,比如蝼蛄、蚜虫、蜘蛛等,这会影响小麦的健康生长。“我们要怎样对待它们以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呢?”老师发出追问。
我们家有蚂蚁的时候我妈妈都是用杀虫剂来喷,蚂蚁一下就死了。
有些虫子是益虫,直接杀死了不好吧。
喷杀虫剂不好,虫子死了,还把毒药留在麦子上,我们以后就不能吃了。
我奶奶经常说要吃绿色的蔬菜、粮食,对我们才健康。有杀虫剂就不健康了。
那我们把虫子抓走,就可以保护了我们的麦子。
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孩子们脑洞大开,想出了许多生态除虫的好办法:用美食、玩具吸引它们;用机器人吹风吹走它们;用网子捉住它们;用辣椒、洋葱等刺鼻的气味赶走它们……
为了守护麦苗的健康,孩子们成立了护麦小分队,随时监测麦苗上虫子的情况,一旦发现麦苗上有虫子,就会用之前想到的办法将虫子驱离。麦苗上的虫子越来越少了,麦苗也在孩子们的细心守护下越长越高啦!
04
小麦出穗啦
万物生长的春季终于来了,孩子们对熬过寒冬的小麦佩服不已,寄予了更大希望。他们悉心照顾,给它拔草、浇水、施肥,建立起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清明节放假之后,孩子们去照顾小麦的时候发现麦子抽穗了。
05
丰收时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麦香漾开,一株株金黄的麦子沉甸甸地压弯了腰。那应该怎么收麦子呢?需要用什么工具呢?孩子们跃跃欲试着自己想到的方法。
各种方法尝试对比一下,还是小剪刀用起来既安全又顺手,割麦子、剪麦穗,小菜地里都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
收割好的小麦要做什么呢?
我在书上看到过,小麦可以磨成面粉,然后可以做面包、馒头。
可是这些小麦还没有变成一粒粒的呀。
那怎样才能把麦粒和麦秸分开呢?
麦穗收集好了,怎么把小麦弄出来呢?小朋友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好办法。“用老虎钳子夹出来”;“用剪刀剪出来”;“用手搓一搓”;“用积木捶出来”;“用擀面杖擀出来”;“用脚踩出来”……每种方法试一试,发现长条积木捶打最快捷。
小麦捶下来之后,都在地上,和皮混合在一起,要怎么分开呢?孩子们尝试各种方法,“用手捡起来”;“用胶带粘”……多番尝试都没有成功。孩子们决定回家采访一下家里的爷爷、奶奶,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佳佳说:“我奶奶说可以用工具扬麦子,风一吹,麦子的皮就被吹走了。”
了解了方法之后,小朋友们决定亲自动手尝试一下,他们把捶好的小麦放在牛皮纸上,用嘴吹一吹,惊奇的发现麦皮真的飞走了麦粒聚在了一起,孩子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一起加入其中,一粒小麦都不能浪费。
06
教师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产品。儿童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角色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儿童创设探究的情境,要让儿童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收获小麦的过程中,孩子们利用生活中的已知经验和自己的头脑,通过观察、发现、探索等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老师,我们也始终遵循这种观点,积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主动建构知识。
1
三
玩转小麦
01
玩转麦秆
大自然中的植物是百变的,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成为美丽的画作、更可以作为装饰品。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长长的麦穗,从绿绿的麦苗长成黄灿灿熟透的小麦,那小麦的麦秆可以干什么呢?小朋友们又展开了讨论,开始新的探索。
我知道麦秆可以做肥料,我妈妈给我讲的绘本上有。
我在妈妈手机上看到可以做手工。
什么样的手工啊,会不会很难?我们试一试吧。
我们还可以把麦秆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手工,然后带来装饰教室。
麦秆在亲子的手中千变万化,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虽然麦秆画的制作过程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丝毫没有影响亲子制作的热情,在和爸爸妈妈的共同制作之下,麦秆画很快就完成了。麦秆画不仅是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过程,也锻炼了孩子们手部肌肉的灵活度,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增进了亲子情感。
02
会跳舞的小麦
放进醋和小苏打的水里,小麦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呢?让我们跟着小朋友看看吧!小苏打与水混合搅拌,再把醋倒进去,产生了许多的小气泡。小麦放进去之后就和小气泡一起上下跳动,像跳舞一样。
03
变色的面粉
将面粉放在水里搅拌均匀,再把碘伏水倒进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发现面粉水变成了深蓝色。原来面粉里有淀粉,碘伏遇到淀粉里的葡萄糖分子就会变成蓝色。
04
面粉影子画
好玩的面粉,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索欲,萌发探索面粉的兴趣 求知欲。面粉掉落在手背上,拿开小手时形成手掌印,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感官。
1
四
小麦美食记
01
小麦变面粉
孩子们发出了调查,通过调查表孩子们发现小麦是可以变成面粉,面粉可以做出许多的美食,例如:面包、馒头、面条、饺子……
面粉到底藏在哪里?是不是藏在叶子里。
不对不对,面粉藏在小麦种子里。
小麦种子怎么变成面粉呢?
我们通过视频让小朋友了解小麦变成面粉的过程。他们还通过调查表的方式了解到面粉还可以用石磨磨出来的。孩子们决定用班级的石臼来研磨一下,看看能不能制作成面粉。
清洗麦种晾干,把小麦放进石臼里捣碎进行过滤,过滤后再次捣碎,用更细的筛子再次过滤,多次反复小麦就变成面粉啦。由于制作的工具比较简陋,经过长时间的捣磨,面粉里面的杂质还是很多。
02
制作麦芽糖
孩子们的兴趣来源于麦芽糖,非常希望能亲自体验 一次。老师和家长都大力支持,积极帮助查阅资料、采购材料。他们立即分组行动,把麦芽拔下来,清洗干净、切成碎,准备制作麦芽糖啦。
每一个过程孩子们都亲力亲为,他们认真仔细地淘糯米、煮糯米,将麦芽和糯米饭混合发酵。从之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要发酵6个小时才能出汁水。孩子们时不时的关注闹钟,时间到的那一刻,他们迫不及待地将发酵物装进纱布袋里,用力挤出汁水。
把汁水放到锅里熬煮,发现上面有白色的泡沫,汁水渐渐变成了棕色。等到熬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锅里 ”咕嘟咕嘟“的冒着大泡泡,渐渐地,锅里的水不见了,变成了焦黄色 的粘稠东西,这是麦芽糖吗?热的麦芽糖更容易塑形把麦芽糖放到模具里,等它们冷却了就是麦芽棒棒糖了!
03
教师的思考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预设孩子们会在探索面粉这一板块中创出一番天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面粉、齐全的工具、漂亮的餐盘。可是,孩子们不按常理出牌,并没有跟着我们预想的方向走,而是对制作麦芽糖情有独钟。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紧紧跟随其后,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材料、给与支持,让他们充分参与、亲身体验制作麦芽糖的快乐。孩子们将麦芽糖制作全过程熟记于心了,说不定某一天,我们也能品尝到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自制麦芽糖呢!
1
五
小麦后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孩子们通过前期的种植、养护、收割、脱粒等过程最后到新面粉的食用,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吃饭时候都会比一比谁的小碗更干净。“光盘”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小朋友们将“光盘”两个字牢牢记在心中,铭记节约粮食是美德,并将此付诸行动!
总
网
络
图
活
动
反
思
1
一
幼儿的习得
01
语言
通过“小麦”活动,孩子们的认知、语言、思维、表达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02
科学
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创造,自由探索。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性地表现活动也愈发多了,幼儿探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03
社会
通过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关资料,并在班级投放了真实的麦种,小菜地里亲自动手种植了小麦,从而引起幼儿更多的兴趣和探索。小朋友通过触摸、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去探索小麦的生产过程,更加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04
艺术
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利用麦秆制作各种手工作品。
05
生活
水培、土培探究小麦的生长过程,孩子们在活动中主要亲身体验为主,家园联合借助身边的资源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幼儿还体验了种植小麦的艰辛,更能直接萌发想要珍惜粮食的心愿,每天光盘打卡的过程当中,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1
二
教师的思考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本次“探麦”之旅,正是源于孩子的日常探索。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了解小麦的特性。既积累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在自由、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跨越两个学期的《幼见小麦》活动,是孩子们对小麦探索踏出的第一步,关于中国农耕文化探索的旅行还很漫长,我们要提供有效且必要的支持,鼓励孩子们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勇往直前!
END
编辑|王志华
审核|戴小露
发布|孙 礼
绿色教育 悦享童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