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多所幼儿园,做了一些关于绘本阅读的微调查后,我们发现老师在绘本活动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该如何设计绘本教学活动”,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是“提供给他们现成的教案,最好是有视频可以观看”。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感受,也曾经希望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操作方法,帮助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绘本教育之路。也就是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吃的“鱼”,解决眼下的需求,支撑大家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渔”。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老师吃光了“鱼”,面对新的绘本,还是一筹莫展。
反思后,我认为,鼓励和倡导绘本进入幼儿园,并不是要把绘本当成灵丹妙药,替代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我们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为什么要带孩子读绘本。
幼儿阅读,应着眼长远发展
由于传统的影响,曾经在很多家长,特别是隔代教养者的观念里,“读书”成了衡量孩子的学习水平、能力大小,甚至是幼儿园教育好不好的重要指标。其实,当下受推崇的幼儿阅读,已经远远不是这样。
绘本阅读热潮,最初是从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开始的,他们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而且“发现”并欣喜地接纳了绘本这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的读物。
我看到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视频,也在一些幼儿园观摩过他们的阅读活动。让我着急的是,幼儿园的阅读活动,被很多老师变成了小学才应该有的课堂教学。在那些活动设计里,充斥着一些他们急于“说给”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流程多是从“研读、分析”封面开始,充斥着读图、说图、读文字的“能力”训练……
本来,技术的进步,素材的丰富,应该给师生之间带来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而在前述类型的阅读活动中,师生交流在ppt课件里、在播放器里、在电视机里、在“看图解文”的过程中被稀释,被割裂、异化了。生硬地将教育裹挟在绘本里,只会把阅读过程变得硬邦邦,让孩子难以接近,难以喜爱。
老师带领幼儿读绘本,到底为的是什么?我认为,还是应该以培养孩子从小亲近图书,喜欢阅读的习惯为目标,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发展,而非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或技能。绘本不该成为“课程”中的那个“教材”。在幼儿阶段,教师不应将绘本阅读的活动,着眼于解决字、词、句、图文关系等问题。
绘本,首先要滋养教育者
如果说,现在很多品质优良的绘本,是童年美好的精神食粮,那我们这些成年人没赶上这样的好时候,某些方面多少有点“营养不良”。带领孩子读绘本,其实也是对成年人心灵的一种滋养,给我们心灵、精神的再次成长提供了营养。因此,带孩子读绘本,应该是我们的幸事,不能仅仅当成一份“差事”。
一些老师希望很快学会别人设计、开展绘本阅读活动的方法、流程。其实,这是在别人的捷径上学步。乍一看,好像效率高,能比葫芦画瓢上几堂课,实则是一种浮躁浅薄的做法。须知,自己的书自己读,自己的路自己走才成。沉下心来研读绘本,找到绘本与日常教育恰当结合的点,把它当作教育中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成教学的一种载体。越是大家都追捧一件事物的时候,越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真正领悟了绘本妙用的老师,拿到任何一本书,都能引领孩子开展适宜的阅读活动,无须去学习所谓某些示范课、模式课,尤其是那些只作为“公开课”而上的课。
绘本阅读,不等于一定要上课。我们给孩子讲读绘本的时候,如果自己获得了滋养,阅读的过程就会越轻松,而孩子就越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和兴趣。师幼共读绘本,应该是一件双方都感到幸福的事儿。
绘本阅读,应愉悦幼儿
那些适宜幼儿阅读的绘本,往往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努力贴近儿童的身心、认知发展和需求,孩子读这种绘本,往往首先感到愉悦。愉悦,应该是阅读带给人的最基本感受之一。
以往的经历中,我阅读过大量绘本,发现其中很多优秀的绘本“天生”就具备与孩子开展活动的要素,内容也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兼具童趣和教育性,很受孩子欢迎。这类绘本,仅仅是单纯的阅读,就能让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某种“教育”。
当下对绘本的基本涵义的理解,大都无出松居直先生的“图×文”观点。但就我对幼儿园使用绘本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受现实条件所限,幼儿园开展集体绘本阅读活动时,很少能做到人手一本。大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投影仪、液晶电视再现图画,而且是高损耗低再现——很多图片都是翻拍的或网上扒来的,模糊一团。哪里谈得上读图的美感?更不用说愉悦了。
能够带给孩子愉悦的,不仅仅是绘本本身,还有教师阅读的态度。在幼儿园里与孩子们群读绘本,我提倡“绘声、绘影、绘心”的做法。讲我们喜爱的故事,用我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表情、手势和动作,将我们阅读的感受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从而感染孩子,让他们喜欢上“听故事”这个过程,进而感受故事本身的愉悦。那些想借助图、文、声音传达的观念、知识、情感,尽在其中矣。这种活动里,绘本是师幼对话的小小道具,双方基于对图、文、声音的相互碰撞,生成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润物无声的教育。
想想吧,当你手持一本品质优良的绘本,走近那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用阅读唤起他们心中美好的感觉,让他们从此喜欢上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章转载自:幼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