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明天七幼定西园 刘碧柳
背景分析: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有感到音乐的存在。
我们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幼儿阶段是音乐感受能力,特别是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听辩能力的发展则是一个逐渐精细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就要求我们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相互融合。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长短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在他们刚入园对音乐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我把音乐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
利用小动物的叫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长、短、高、低。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小动物有着强烈的喜爱之情,利用这个特点,和他们一起模仿身边熟悉小动物的叫声如:小猫叫喵…喵,小狗叫汪、汪、汪…,公鸡叫喔…,老牛叫哞…。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小猫叫声长,小狗叫声短。公鸡叫声高,老牛叫声低等等。
利用音乐游戏体会节奏的长短和速度的快慢。唱儿歌、拍节奏除了听一些有节奏的声音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
按音乐的节拍拍手,这是普遍使用的,但要拍出歌曲的节奏,对于小班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念儿歌拍节奏的基础上,我们试着让孩子们为一些押韵的歌词,唱得顺口的歌曲配节奏,并且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例如:暖身活动《问好》“小朋友们好,刘老师好。”就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加集体律动来做动作
把抽象的概念用平时常见的事物表现出来。例如:《百灵鸟》音乐活动中,百灵鸟唱歌“唱高高,唱低低”分三段出现了三次,每次都加一遍“唱高高,唱低低”让孩子们分段听音乐数出每段出现几次“唱高高,唱低低”孩子们不能理解老师的提问。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告诉孩子们一次唱高高唱低低是一个苹果,这样分段听音乐一共出现了几次就等于是出现了几个苹果,做成音乐图谱贴出来,这样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学目标也能完成。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
小班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即在幼儿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班中的音乐教学,空间比较自由宽敞,师生人际关系也较易融洽。而小班中的音乐游戏,则是根据小班的特点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设计,从而达到了启发心智、培养兴趣,身心偷悦的目的。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经常性地组织音乐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班中的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进入角色、获取成功体验。以往的大班教育,往往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老师转”,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平平淡淡,只有少数幼儿的能力得到锻炼,多数幼儿只能作拍拍手的观众。小班人数少,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能的机会大大高于大班。游戏中,我给每组六名幼儿一一编号,让他们一轮一轮地上台表演、娱乐、进行游戏,并将个人竞赛与小组竞赛交叉或重叠进行,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这里,教师必须确立这样一个观念:游戏类的竞赛活动,只讲参与不讲失败。因此,需引导幼儿注重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竞赛的结果。
以舞蹈为主多科整合。舞蹈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是幼儿易于理解和喜爱的艺术活动。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控制力和节奏感都较差,用舞蹈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构图等去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并非易事。整合运用多种艺术能力,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舞蹈表现技能。
比如:学习律动“蝴蝶飞”,可以结合多媒体、音乐、文学、绘画、手工制作等进行教学。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蝴蝶的短片,并配以相关的配乐散文,给幼儿一个视听综合感受,以引起幼儿用动作表现蝴蝶的兴趣。接着,启发幼儿根据短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想象蝴蝶飞舞的动作(走碎步。双臂伸直由手腕带动上下起落)。同时引导幼儿用小铃铛轻敲三拍子节奏,和着音乐表现蝴蝶平稳而流畅地飞行,突出动作的节奏和情绪色彩:当乐曲在不同的音区时,蝴蝶的翅膀就在不同的高度飞舞;让幼儿画出自己扮蝴蝶飞行的路线(圆形、S形、直线等);让幼儿扮花或蝴蝶,音乐结束时,自由结伴摆出蝴蝶找花的造型(用象征性图形或简笔画画出本组的舞姿造型);让幼儿用手工材料(纱巾、黏纸等)象征性地将自己打扮成蝴蝶;让幼儿随音乐即兴舞蹈(表现蝴蝶飞舞、停落、采花粉等动作)。以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有效启发幼儿感悟舞蹈与其他艺术间种种妙不可言的联系,加深幼儿对舞蹈的理解,逐渐获得舞蹈表现技能。
一个成功的音乐游戏,关键在于“诱”和“导”。所谓“诱”,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引诱和激发;而所谓“导”就是有方向、有目的、有企图的指向。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要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和表达的内容,不仅要靠听觉去感知,还必须让幼儿亲自参与表演活动,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直接体验和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
好动是孩子的本性,要他们静坐聆听音乐而不动是不可能的。他们常随着韵律进行摇动身体来表达对于韵律感受,由于韵律动作的配合,能在内心得到满足感。听着音乐拍手,已满足不了孩子们想动的愿望,因此通过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培养节奏感也是方法之一。通过模仿各种动作或人物的动作培养节奏感是常用的方法。随着音乐用手有节奏地拍打身体各部位,如:头、脸、腿、肚子,拍自己或拍别人,或用脚有节奏地跺地或混合使用等,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一种练习方法。
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声、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自由飞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