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学发现区
(一)科学发现区的教育作用
1.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现象,发展观察力。
2.活跃思维,培养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3.提供尝试、探究和实验的机会,实地操作,认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概念。
(二)科学发现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科学发现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
(2)声的活动。如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
(3)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
(4)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5)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指南针,各种磁铁游戏等。
(6)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实验等。
(7)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科学发现区的活动要结合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在科学发现区中延伸。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提供到科学发现区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
2.材料的提供
科学发现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3.场地的设置
科学发现区适于设置在光线充足、接近水源的地方。
(三)各年龄班科学发现区的指导
1.小班
在小班,科学发现区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指导着重于引导幼儿去感知,并引起他们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感知味觉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酸、甜、苦、咸等各种丰富的食物。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拿一样食物尝一尝,并做出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吃到的是什么。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乐于自己也尝试。
2、中班
中班幼儿对科学发现活动已有了一定的兴趣,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提高。因此,在中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应放在鼓励幼儿表达出操作的结果。
3.大班
大班的科学发现活动,以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为主。大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操作的材料有着忍不住摸一摸、动一动的渴望。这时,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指导上着重于让幼儿将操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