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徐则民·
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部教研员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1259篇
1393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今天的文章分享的是如何组织分享游戏,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是游戏,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以及在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首先,游戏既是幼儿发展的手段,也是幼儿精神成长的目的,借用杜威先生的名言,游戏即生长,生长的目的在游戏之内而不在游戏之外。
其次,教师不是幼儿游戏的主导者甚至连引导者都算不上,在很多游戏精彩瞬间都是幼儿内在自主性的发展得到满足的时刻。
如果我们可以明白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价值在游戏过程之中而不是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甚至是成人预设,那么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幼儿去快乐地充分地游戏了。
正文
记得我曾专门撰文提炼教师在组织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时的几个关键点,如:
在内容上:
应“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和“诠释未知点”;
在组织实施中:
应多鼓励幼儿“说自己的事”,多引导幼儿表述游戏的过程,让幼儿“弄懂别人的事”,多创设机会让幼儿“有话大家说”······
教师是否更应该去思考“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去验证今天所交流的内容对之后游戏的影响?
教师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更多地去思考明天、后天乃至下一周的游戏进程?
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出童年时的经历:
每天和同伴们一起在弄堂里疯闹,直到晚饭时间即将来临,爸爸妈妈发出“好回家了”的指令后,我们的游戏才会收场。
满头大汗的我们一边往家走,一边还意犹未尽地与同伴絮叨:“今天我赢了三次,你才赢了两次!”“今天你赖皮,我做木头人的时候你偷看过的!”“我的沙包有点破了,你能叫你妈妈帮我补一补吗?”“明天我们叫上×××一起来玩,好吗”······
有一次,在一个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中,一个男孩眉飞色舞地介绍说:“今天我是小记者,想好了三个问题要去采访娃娃家的妈妈,可能她在忙,我敲了两次门她都不开门,后来我就一脚踢开娃娃家的房门,她没办法就接受了我的采访。我问了她······我还问她······”
记得当时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男孩“踢门闯家”的情节没有一丝尴尬,不仅机智地帮助孩子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事后还欣慰地说,还好有“交流与分享”环节,不然都不知道孩子还有这样的游戏情节呢!
■ HOPE EDUCATION
因此,倘若教师真能将“满足幼儿的交流愿望”“在分享中了解幼儿做游戏时的所思所想”作为“交流与分享”的目的的话,这一环节是不是会更有趣和有效呢?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