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主游戏
山东女子学院 董旭花
全文发表于《云南教育》2021年第1期
自主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非常火热,笔者走到全国各地幼儿园都能看到其展示的各色自主游戏,到底哪一种游戏是自主游戏?为什么有些教师组织的自主游戏会被批评为“游戏幼儿”?为什么在有些标榜自己开展“自主游戏”的幼儿园里,幼儿却玩得索然寡味?或者被专家批评为“假游戏”?我们需要回归游戏的本源意义去理解自主游戏,也需要联系幼教实践意境帮助教师把握自主游戏的内涵。
01
自主游戏的定义
自主游戏其实不需要一个定义,因为只要明白游戏内涵的教师就明白自主游戏的内涵,自主的游戏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主体性活动;
游戏能带来愉悦、积极的情绪体验;
游戏充满变化与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性游戏);
游戏具有虚幻性,常常伴随假想(象征性游戏);
游戏是由内驱力引发的非功利性活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需要在游戏的名称之外,再专门提出“自主游戏”一词,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它呢?
我国“自主游戏热”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正是我们对于幼儿园游戏不断被“异化为教学”的纠偏的过程。尽管广义的幼儿园游戏可以包含某些教师设计的、教育目标突出的活动(再次强调:这样的活动即使被叫做“游戏”,即工具性游戏,但是这样的游戏从本质上讲属于游戏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而非游戏活动),但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仅占很少的比例,它不能代替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幼儿教育开始逐步得到恢复,中国幼教人开始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课程建设;90年代之后到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幼儿教育改革不断冲击我们旧有的“上课学习、下课玩玩”的小学化模式,同时伴随瑞吉欧教育、蒙台梭利教育、高瞻课程等西方较为流行的课程模式在多地幼儿园落地生根,中国幼教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发挥,呼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呼吁游戏的价值,于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文件中反复出现,在各个幼儿园的课程、经验介绍中反复出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游戏”变成人人都会说、人人都在谈的热词……但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游戏”却“百花齐放”得令人感觉“乱象丛生”,比如,教师必须教幼儿玩,否则教师就会觉得自己没尽到教师的责任;幼儿必须按照教师要求的去玩,否则,就会被教师评价为“玩错了”;幼儿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区域玩,一旦选定某个区域或某个玩具就不能再换了,否则,教师就认为不能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专注性;游戏结束之后讲评时,幼儿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规规矩矩地玩,就很容易获得教师的表扬,而总想弄点花样出来、“不甘寂寞”的幼儿就会被教师批评……这样的游戏,像不像让幼儿“带着镣铐”玩?
游戏到底应该是谁的游戏?幼儿的游戏真的需要教师教吗?教师不教,幼儿会玩吗?幼儿在自己玩的游戏里能学到东西吗?——在这样不断的追问中,安吉幼教人开始勇敢地往前跨越出去,提出教师要信任幼儿,教师需要在游戏时“管住手、闭上嘴”,还孩子的游戏为他们自己的“真游戏”。
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的“安吉游戏”火了,“自主游戏”成为中国幼教人最时髦的追求。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系列冲突之中:与过去的课程模式冲突,与自己的教育理念冲突,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冲突,与一日活动的安排冲突,与家长的要求冲突……最大的冲突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主导”观念与“幼儿主体”观念无法协调一致起来,各地幼儿园开展的所谓“自主游戏”又开始“变形”或者说“变质”。
于是,教师们还要问,到底什么是自主游戏?哪些游戏类别属于是自主游戏?
要界定自主游戏,既简单,又很难。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我们弄清楚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就很容易理解自主游戏的内涵;要说难,是因为任何一种游戏类别可能都是自主游戏,又可能都不是自主游戏,这不仅仅是游戏类别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和幼儿的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主活动的机会……
02
教师发起的游戏是否可能
成为幼儿的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一定是幼儿自发的游戏吗?教师发起的游戏是否也可能变成自主游戏?
一般来讲,自主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发起的游戏,幼儿自选游戏材料和伙伴,自己调控游戏进程和结果。但是,客观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就会发现,绝对的自主是很少的,因为就算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游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吗?有些被动的幼儿是否经常会被某些人“领导”着、推动着?……那么,对于这些被动的幼儿来讲,他们真正在自主游戏吗?……所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不同的幼儿即使在同一个游戏中,其自主性的高低也是不同的。
有些时候,尤其是当幼儿犹豫彷徨时,教师当然可以给幼儿提供游戏的建议,甚至可以发起某个游戏、带动幼儿游戏,或者在幼儿游戏单一重复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和幼儿一起玩……只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懂得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跟随幼儿,进退适恰,而不是把幼儿“生拉硬拽”地拉进自己设定的游戏轨道里,这样的游戏就被看作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游戏。如果教师发起游戏之后就后退了,更多地退居为观察者的角色,那么,这个游戏仍然是幼儿的自主游戏。
必须提示的一点是,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自主必然是一对矛盾,是“你进我退”的关系,教师的过度指导极易演变成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H
APPY
03
教师设计的工具性游戏是否
可能成为幼儿的自主游戏?
一般来讲,教师会觉得本体性游戏当然就是幼儿的自主游戏,因为它反映了幼儿自己的兴趣和游戏意愿,没有任何游戏之外的功利性目的。工具性游戏则是教师为了实现某个教育目标设计的,怎么可能成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我们的回答是:可能,只要这是幼儿的自愿选择。
在幼儿园三年时间里,教师会教幼儿玩很多工具性游戏,如语言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有些游戏简单有趣或者玩具好玩,在教师教会幼儿之后,幼儿就可能反复玩这些游戏,比如,拍球游戏,教师会为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动作控制能力而设计某些运动游戏,但是,因为拍球游戏好玩,有些幼儿会经常自主选择拍球玩。如果是幼儿自愿选择来玩的,那么就是自主游戏。
所以,什么是自主游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游戏类型,而是一种尊重幼儿的游戏理念的回归。自主游戏强调教师要信任幼儿,更多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地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教师的责任是观察和给予适宜的支持,即使介入引导,也是为了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推动幼儿自主性的发展,而非达成教师设定的教育目标。
WATER
AND SAND
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呼吁“自主游戏”,更多地是强调教师要转变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强调对幼儿主体的尊重,让幼儿园游戏回归游戏本源,避免幼儿园游戏被异化为教师主导的教育活动。如果像新西兰、芬兰等很多国家那样,游戏本来就是小孩子自己在玩,那么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提“自主游戏”一词。
现阶段,很多幼儿园每天都会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自主游戏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极少干预,会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但是,如果心理环境足够宽松、物质环境足够丰富,那么幼儿的活动内容并不仅仅指向游戏,幼儿还可以去阅读、去探究小虫子、去给花浇水、坐在一起聊天……所以,即使是所谓的“自主游戏时间”,也并不说明所有的幼儿都在玩游戏,幼儿有充分的选择权。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不是分析全园是不是在“搞自主游戏”,而是要去观察和分析每个幼儿的行为,关注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兴趣、积极性、参与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中照片均来自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
完
精选好课
购课可开发票,添加微信优师教研索取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