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蕴含多元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园里最常见、最重要的游戏活动之一。于是,“结构游戏,到底看什么”“结构游戏,到底要教吗”“如何提升幼儿建构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成了诸多教师的实践困惑与操作难点。
那么,教师在这类游戏中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本期专家观点,让我们一起聆听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关于“结构游戏”的精彩观点和深入思考。
徐则民
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教教研员
结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类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利用各种材料,诸如积木、插塑、橡皮泥等进行搭建,搭建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今天,我要说的是超越话题中的情境,我们需要把观察儿童发展的视线落在更广阔的空间。
很多教师一定会回答:结构游戏就是看儿童的建构水平呀!其实,这样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以积木搭建为例,从儿童搭建的最终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判别出作品的逼真度、复杂度以及完整性等,还能从儿童的作品中分析出儿童平铺、延长、围合、垒高、对称、间隔、架空、盖顶等各种建构能力发展水平。
倘若一位一线教师真的能如此分析幼儿的建构作品,所体现的无疑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然而,“结构游戏就是看儿童的建构水平”这样的回答未免偏颇。
因为,在一场儿童发起的建构游戏中,如果真的仅仅是用作品的优劣好坏来评价幼儿的建构过程,我们会感到极其不甘心。
这是因为在大量的现场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被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兴趣、坚持、目的等所吸引,我们会观察建构能力以外的其他内容,这其中或许就有儿童的想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也就是说,当儿童的一个作品完全逼真地呈现出物体的外形特征时,我们可以说:“儿童掌握了物体的主要特征、儿童有一定的建构技能、儿童有较好的空间知觉”,但我们未必会说“儿童有足够的想象力”。
同样,也许幼儿的作品不能与“高超完美”划等号,但他的游戏过程充满着乐趣与想象:他能根据自己的计划不断地尝试与解决问题,他还一次次地与人协调,他会找来很多可以替代的材料,他能不受干扰地干自己的事……我们一定会被儿童这样的建构过程所感染。
是呀,会与不会、好与不好,不应该是我们评判游戏的唯一标准,幼儿的游戏过程“是否全力以赴”“是否获得足够的满足”“到底获得了什么满足”等才应该是我们观察、评估幼儿的重要内容。
围绕着结构游戏的玩与教,始终有两种观点在碰撞。
有不少教师认为:“结构游戏,先教再玩!”理由很简单,不教,怎么会玩?不教就玩,一定是瞎玩,必将浪费时间,毫无发展。
我不否认,这其中的很多教授过程会倡导情境性、践行游戏化,但必须指出在这些教师眼里:
■ 儿童是一张“白纸”,是一个个“无能”的个体;
■ 这些教师不相信儿童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搭建经验,也不轻易认同儿童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责无旁贷、孜孜不倦地教授。
事实真如教师担忧的这样吗?
这难道不是儿童的建构游戏?我相信这一片狼藉背后,不会有太多的成人教授,更多的则是幼儿想玩、要玩、能玩,而且还玩得有滋有味。
实践中,所持观点与“结构游戏先教再玩”相反的教师则主张“结构游戏,先痛快玩起来”。
由此看来,案例中的男孩在不同的教师面前会遭遇不一样的评判结果。
■ 在主张“先教再玩”的教师眼里,或许男孩的水平与她们的预期还相差甚远;
■ 而在那些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的教师看来,男孩的不断重复一定有其津津乐道的原因。
这一点在后续补充的观察记录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他建造火车站的安检门、取票口,他关注火车头的形状,这些应该都是他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内容。
男孩不断完善火车站的站台,让站台场景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一过程就是男孩一边游戏、一边点滴呈现所思所想的过程。
案例中,男孩还不忘记找来三个长度不同的长条积木分别代表爸爸妈妈和自己,这些看似重复、看似简单的替代行为,实质是男孩不断满足搭建愿望、积极反映原有经验的过程。
瞧,同一儿童的同一过程却会招来不一样的分析,其背后的问题一定不是儿童本身,而是成人。是本着“他不会、教会他”的意念去多、快、好、省地传授技能,还是尊重儿童的“原生态”,把他的“不断摆弄”视为正常,甚至是将孩子“试误”的经历也想成是儿童积累经验的过程,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儿童观、教育观与发展观。
实践工作中——
■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新理念,不再以“优不优”“像不像”来评判幼儿的结构游戏时;
■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用“大心脏”来接纳儿童的重复以及大量想象时,教师们依旧需要“拐杖”支撑。
因为她们迫切想知道:我们还能做什么,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建构水平地不断发展。
基于这样的追问,我们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提炼与反思,总结出如下经验。
首先,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确保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
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两个年龄相仿,智商与能力也接近的孩子在一起,其中一个玩了一次,而另一个则玩了十次,这两者间的水平一定会存在明显差异。
一个儿童玩结构游戏的时间与其作品的成熟度一定成正比,倘若儿童能长期拥有充分的搭建过程,他一定“技压群雄”。
其次,适当提供材料是保障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
实践中,当大量的木质积木、乐高玩具、花片、胶粒插塑等材料摆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建构游戏会自然产生——这是在告诉所有的教育者,我们不需要刻意去等待儿童的结构游戏什么时候会出现,我们只要提供适宜的材料,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到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结构游戏。
另外,很多教师会纠结“材料提供,是力求种类丰富,还是确保同一种类材料数量充足?”其实,寻找答案的过程简单明了。
由此看来,提供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几种结构游戏材料能提升儿童对材料的熟悉度,从而助推儿童结构游戏的不断发展。
再次,不间断地观察与评估以及试探性的回应能有效推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作为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看儿童的建构过程,精准地分析儿童建构行为后的各方面水平,并由此确定是否回应、如何回应,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基于儿童发展的师幼互动”吧。
▲ 炫彩建构游戏材料展示(部分)
不可否认,谁都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谁都期望自己的回应适时又适度。可传说中的“适时适度”,却总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于是,有教师提出了自己“把度”的关键——
■ 教与不教,无关乎教师的热情与责任心;
■ 教与不教,取决于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
由此想来,案例中的男孩连续几天搭建自己的站台后,想要继续丰富而又不得要领时,教师若及时跟进,或许能很好地助儿童一臂之力。
这里,跟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了解儿童真实想法的基础上,用平行游戏的方式,或者给出示范及提示,或者激发生生互动,或者在分享交流中引出讨论,再或者是提供图片以及后续活动……
总之,帮助儿童做他想做的事、和他一起解决他最想解决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儿童建构水平的提高,对他的兴趣、坚持性以及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想说,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士,由衷地欣赏孩子自主搭建的过程,不要着急地提示他们、催促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按着自己的节奏想象与构造,并且要充分相信孩子们会在反反复复、自得其乐中产生质的飞跃……
这样,教师的心态也会变得轻松与美好。关键,这才是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最好尊重哦!
户外美工区:创意无限,给你不一样的幼儿园风景线
董旭花: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