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文: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观察记录?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目的相同吗?观察重要还是记录重要呢?为什么幼儿园要写观察记录?观察需要教师具备什么能力?观察记录需要教师具备什么能力?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子里浮现。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7.
观
察
/
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观察与评价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说明的能力、反思改进的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发展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是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这样看来教师的观察能力确实很重要,它是教师支持孩子、有效实施课程的前提。因此,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关注,教师观察能力也备受重视,无论是园本培训,还是园本教研,甚至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量督导检查,观察能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被反复论证、研究和检查。
+
现阶段我们大多是通过教师书写的观察记录来进行教师观察能力的评价。观察记录是通过结构化的记录工具和表格将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进行记录。
通过对观察记录的解读,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的观察意图和目的;2.教师观察儿童游戏的过程;3.教师针对儿童的游戏情况给予的支持策略;4.游戏材料的准备的适宜性的分析;5.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自然的呈现出来。因此,观察记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体现,可以作为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评价指标。
但是,当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被作为一所幼儿园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观察记录写得好=教师观察能力强=幼儿园质量高”这条证据链一旦形成,观察记录就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价值区间。
这个时候,对观察记录的各种要求和检查就随之而来,观察记录开始成为教师的任务,当然随之而来的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我们将如何有效评估教师的观察能力呢?写了观察记录教师的观察水平就提升了吗?孩子的发展是更需要观察还是记录呢?
我认为:观察记录不能说不重要,但确实要看我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做记录,抱有了解儿童、分析儿童的心理和观点,就会在记录中了解儿童的发展表现,思考教育策略,教师关注指向儿童的发展。
观察记录的质量怎样判定呢?是文笔的唯美吗?是文字的润色吗?是篇幅的多少吗?我想如果是这个为标准来判定,那一定就会有了“抄袭”、“搬运”、“洗稿”,就会有了缺少了有观察的记录,所以我们认为一定不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评价。
观察记录是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工具,工具就是工具,不必要加入管理中命令的色彩。
那观察记录的质量与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师的工作经验、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及知识储备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工作认知和态度了。如果抱着只是完成检查任务而进行的记录,那写再多的观察记录也谈不上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无法获得发展,反而会耽误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来讲也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观察记录的意义,回归观察的初心。其实也不必要设定任何关于幼儿园观察记录篇数之类的要求。当我们为教师创设了一种宽松的观察环境,让教师对观察幼儿产生兴趣,想要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幼儿、记录幼儿、了解幼儿,体验到了观察带来的乐趣和给自身带来的专业发展之后,教师们也会自发地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了。
总之,观察是教师理解儿童,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不能成为一项简单的任务和一种与儿童发展没有关联的工作,要让观察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不要让观察记录捆绑了教师的手脚。让教师理解到:观察本身比记录重要,记录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观察记录是课程建构的依据,激发教师能够有效的深入反思与研究。有真正的观察才会有高质量记录;有对孩子个体差异充分的理解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有对环境材料有效的提供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有对孩子发展目标和现状的了解,做好对比分析有多元的指导策略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
欢迎参与活教育在线论坛暨征文大赛
扫码报名
欢迎参与活教育在线论坛暨征文大赛
扫码报名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