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年 黄 烨 杨 飞 王远江 杨秋平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贵州 凯里 556000)
[摘 要] 受地质环境条件及植被发育程度等影响,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以发育小型规模地质灾害为特点。通过历史考证和调查发现,区内曾出现两次大规模崩滑地质灾害并形成堰塞湖,一处是剑河雷打塘,另一处是榕江崩坡塘,二塘南西-北东直线距离仅66km。初步查明,两地堰塞湖都具有先崩后滑的崩滑多体复合型特征,崩滑规模均达百万立方以上,区域出露地层均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凝灰质板岩。然而,几百年前出现两次如此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并形成堰塞湖,老滑坡地貌、堰塞湖、堰坝等遗迹至今保存完整,在国内也属罕见,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雷打塘;崩坡塘;历史滑坡;堰塞湖;成因;浅变质碎屑岩区;贵州东部
前言
近几年,在贵州东部浅变质碎屑岩分布区发现了两处大型规模历史崩塌、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地质遗迹[1]-[2]。
雷打塘堰塞湖位于贵州东部剑河县南加镇北东约4km处,由大、中、小的“嫂塘”“姑娘塘”和“狗塘”三塘连接而成,涨水时三塘联成一片,枯水时又各自成塘。其中嫂塘最大,长达900m、最宽约215m,长轴方向北东向;姑娘塘长约185m、最宽约135m,长轴方向北西向。三塘水域面积约0.143km2,水域周长约2.65km。
崩坡塘堰塞湖位于贵州东南部榕江县平永镇北面约15km大山深处,据《中国水名词典》,崩坡塘“为天然池塘,塘面最宽处160m,最深处10m。塘周植被覆盖良好,苍木葱郁,碧波青障,环境幽静。相传在300年前,暴雨天作,山坡崩塌,截断乌婆河水形成湖塘,故名崩坡塘”。崩坡塘沿溪沟曲弯展布如“飞龙狂舞”,长度约1000m、最宽约190m, 水域面积约0.08km2,水域周长约2.48km。
两塘北东—南西直线距离66km(图1),其中,雷打塘除威宁草海之外是贵州第二大天然山间湖泊。雷打塘的形成无史书记载,但湖底发现大量瓷器、瓦砾、石碓、石磨等人类生活痕迹和倒插古风景树,史籍记载崩坡塘形成于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已近300年历史。
初步查明,两地堰塞湖都具有先崩后滑的复合型特征,崩滑规模均达百万立方以上,区域出露地层均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凝灰质板岩,几百年前出现两次如此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并形成堰塞湖,老滑坡地貌、堰塞湖、堰坝等遗迹至今保存完整,在国内也属罕见[3]-[22],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1-青白口系浅变质碎屑岩区;2-南华系浅变质碎屑岩区;3-地名;4-省界;5-地区界
2 崩滑堰塞湖特征
2.1 剑河雷打塘堰塞湖
剑河雷打塘堰塞湖发生年份找不到史书记载,民间传承多个版本口头传说,都与发生崩滑现象有关。根据宏观形态等特征进行野外判别,1个A级标志、2个B级标志、2个C级标志,是老滑坡的可靠性高(表1)。

雷打塘位于清水江畔南(右)岸,地理坐标:东经108°50′9.41〞~108°50′39.30〞、北纬26°34′12.98〞~26°34′38.09〞,有S311省道从塘边村东侧通过,交通便利。
堰塞湖上游汇水面积约6km2,自然冲沟以季节性冲沟为主(图2)。属长江流域。

图2 雷打塘地质环境略图
1-第四系(崩滑堆积);2-青白口系清水江组;3-正断层及产状;4-解译线状构造;5-地层产状;6-老崩滑堆积区;7-陡崖地貌;8-分水岭;9-季节性冲沟;10-常年流水冲沟;11-堰塞湖(塘);12-地名
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属中低山侵蚀—剥蚀地貌,海拔高程450m(清水江库区水面)~1188m,相对高差738m。
出露地层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凝灰质板岩为主,少量变余凝灰岩,岩层产状5°∠22°。
沿主塘嫂塘的冲沟是一条北东走向的陡倾正断层,产状160°∠80°。区内北北东、北西两组陡倾节理发育,常形成直线状冲沟或陡崖(图2、图3、图4)。


图4 雷打塘天地图卫星影像
老滑坡后缘东侧为高约70m、长达500m的悬崖,悬崖走向与地层倾向基本一致,发生过崩塌的痕迹明显,悬崖下方仍堆积有大量的崩塌块石,块石块径以0.5m左右为主。
滑坡后缘呈宽缓平台状,堆积体宏观扇形特征明显,纵长约750m、前缘横向最宽约450m,平均厚度8m,估算崩滑方量120×104m3。根据村民建房基础开挖,堆积体分层特征明显,上部3~5m为块径0.5m左右的块石,下部3~5m以土黄色粘土为主。
当地村民介绍,三塘湖底发现大量的瓷器、瓦砾粹片和石碓、石磨、石粑槽等人类生活痕迹以及倒插的杉树、松树、柏树等古风景树。说明当时发生灾情造成损失。

2.2 榕江崩坡塘堰塞湖
崩坡塘又称龙塘,据《古州厅志》记载,滑坡发生于清朝乾隆10年(公元1745年),距今275年,无成灾详情记载。民间有“九里龙塘十里干溪”之说,说明当时形成堰塞湖时淹没区长达数公里。
根据宏观形态等特征进行野外判别,1个A级标志、1个B级标志、1个C级标志,是老滑坡的可靠性高(表2)。


1-青白口系清水江组;2-逆断层;3-崩塌区;4-铲刮滑坡区;5-地层产状;6-分水岭;7-常年流水河段;8-伏流河段;9-地名
崩坡塘南东距榕江县城直线距离约31km,地理坐标:东经108°20′49.47〞~108°21′11.37〞、北纬26°10′13.95〞~26°10′29.20〞。有通村水泥公路直达,交通较便利。

堰塞湖上游汇水面积约27km2,主冲沟长约10km,流向由北向南,多条常年流水冲沟呈不规则树枝状分布。属珠江流域。
区内地势北高南低,中低山侵蚀—剥蚀地貌,海拔高程500m~1271m,相对高差771m。受北北东向构造影响,区内山脊呈近南北向分布,尤其是形成崩滑的怎更村寨西面山脊,呈近南北向刀刃状山脊。
区内出露地层亦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凝灰质板岩,岩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15°~25°。
沿怎更-上寨为一条北北东走向逆断层,产状110°∠40°。受断层影响,多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块裂-碎裂状。
老滑坡后缘为高差约320m、坡度40°以上的“崩滑后壁”,山顶为横向刀刃状山脊,陡坡之下为约200m宽的大平台,怎更村寨20余户杨姓人家居住于此有上百年。推测因断层破碎带区岩体破碎,地形陡峭,在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坡体沿怎更后山突发崩塌滑坡堵溪成塘,崩滑方向80°,崩滑堆积体纵长约600m,前缘最大横宽达900m,保守按平均厚度6m估算,滑坡体方量约200×104m3。
与剑河雷打塘不同,榕江崩坡塘上游汇水面积约27km2,由两条主溪沟水汇入,南北方向常年流水溪沟由北面的塘古脑汇入,沟长达10km,南西方向季节性溪沟从东面的弯寨汇入,沟长约4km。
榕江崩坡塘崩滑堆积体与剑河雷打塘也不同。剑河雷打塘崩滑堆积体以较大的块石为主,直径达0.5m左右甚至更大,堆积分层明显,上部为块石层,下部为粘土层,加之其汇水面积小,堆积堰坝不易被洪流冲溃以至天然坝体保存至今。而榕江崩坡塘崩滑堆积体碎石块径通常以小于0.3m为主,很少见大块石,堆积体堵塞溪沟形成堰坝后,被洪流逐年冲溃,经历近300年历史,下游河段逐年被冲流的碎石堆填抬升河床,形成了“十里干溪”伏流奇观。
图8 崩坡塘地质剖面示意图
2.3 两塘遗迹特征对比
剑河雷打塘、榕江崩坡塘两地老崩滑堰塞湖地质遗迹特征,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表3)。
总体而言,剑河雷打塘、榕江崩坡塘两地的老滑坡地貌形态、堰塞湖遗迹均保存完好;而剑河雷打塘堰坝保存相对完好,榕江崩坡塘堰坝逐年被洪流冲溃抬升河床形成了“十里干溪”伏流景观(图7)。
3 成因机理初步分析
贵州山区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取决于斜坡岩土体结构类型,据朱立军等(2018)划分,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斜坡类型主要有均质或似均质斜坡、基覆界面型斜坡和块状斜坡三种类型。而斜坡类地质灾害变形模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蠕滑(滑移)式、拉裂式和倾倒式。受坡形和坡体结构等特征影响,三种基本类型往往不是孤立存在。
按照国内常用分类习惯,滑坡、崩塌是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斜坡破坏的基本类型,其中以滑坡(剪切破坏)为主,崩塌(拉断破坏)次之。
雷打塘、崩坡塘崩滑的形成机制极其相同,都具有先崩后滑的明显特征,形成机制对比详见表4、表5。
综上初步分析,两地崩滑的形成,均为弱面控制型崩滑;剑河雷打塘堰塞湖形成过程为:侧向发生倾倒式崩塌→加载坡体上残坡积层→推移式滑坡→堵塞较狭窄沟道→形成堰塞湖;榕江崩坡塘堰塞湖形成过程为:正向发生滑移式崩塌→加载铲刮坡体上残坡积层→推移式滑坡→堵塞溪沟→形成堰塞湖。
4 结语
剑河雷打塘、榕江崩坡塘两地数百年前发生的大规模崩滑地质灾害,并形成堰塞湖,与区内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两地崩、滑的形成机理极其相似,均属典型的大规模崩塌加载多体复合型滑坡,是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容易形成大型崩滑地质灾害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也是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今后做好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区域。
两地历史崩滑堰塞湖的发现,不仅刷新了普遍认为黔东浅变质碎屑岩区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很难发现大型崩滑地质灾害的认识,结合当地民族风情,两地保存完好的崩滑堰塞湖地质遗迹,还可以作为“教科书式”现场教学基地,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王康年.2018.雷打塘、崩坡塘双“塘”探奇记 [N].黔东南日报,2018-10-23.
[2] 王康年.2018.贵州发现两处大型老滑坡堰塞湖遗址 [N].中国矿业报,2018-12-25.
[3] 张永双,赵希涛,胡道功.滇西北德钦地区金沙江奔子栏古堰塞湖的发现及意义 [J].地质通报 ,2007, 26(8) , 970-975.
[4] 王兰生,王小群,许向宁,崔杰.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J].地质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07,14(4), 189-197.
[5] 崔杰,王兰生,徐进,等.金沙江中游滑坡堵江事件及古滑坡体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1), 6-11.
[6] 胡卸文,朱海勇,吕小平,等.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3), 63-71.
[7] 李乾坤,徐则民,张家明.永胜金沙江寨子村古滑坡和古堰塞湖的发现[J].山地学报,2011,29(4), 729-737.
[8] 钟湖平,吉锋.大渡河加郡古堰塞湖沉积特征及演变过程初探[J].中国水运,2012,12(4), 182-184.
[9] 郭晓光.大渡河流域石棉-泸定段大型古滑坡与河谷侵蚀的孕生关系[D]. 成都理工大学,2014.
[10] 郭小花,卢玉东,李小林,等.黄河上游德恒隆-锁子滑坡堵塞黄河事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5(6),1789-1797.
[11] 沈曼.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地震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12] 刘维明,崔鹏,赖忠平,等.雅鲁藏布大峡谷格嘎古堰塞湖沉积岩石磁学性质指示的溃决事件[J].地球物理学报,2014,57(9), 2869-2877.
[13] 崔之久,张梅,崔鹏,等.初论堰塞湖溃坝沉积相特征[J].山地学报,2015,33(2), 129-140.
[14] 陈剑,崔之久.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发现及其环境与灾害意义[J].沉积学报,2015,33(2),275-283.
[15] 李翠平,王萍,钱达,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J].地震地质,2015,37(4), 1136-1144.
[16] 陈松,陈剑,刘超,等.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粒度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1),28-33.
[17] 石振明,熊永峰,彭铭,等.堰塞湖溃坝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__以2014年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为例[J].水利学报,2016,47(6), 742-750.
[18] 夏银珍.大渡河流域古滑坡堰塞湖光释光测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19] 张玉柱,黄春长,周亚利,等.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滑坡堰塞湖形成年代与发展演变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11), 1357-1370.
[20] 魏占玺,马文礼,肖建兵,等.黄河上游松坝峡特大型滑坡堰塞湖及地貌效应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28(3), 16-22.
[21] 马俊学.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溃决洪水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22] 陈松,陈剑,乔春生,等.图解法与矩值法在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粒度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2017,31(6), 1278-1283.
[23] 朱立军,黄润秋,朱要强,等.2018.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学时空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