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园适应性教育中, 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以为只有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将幼儿纳入预设的轨道,才能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也许会事倍功半。
文/徐则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托幼》相约名师专栏作者
去年暑假末,有两位园长在电话中和我聊起当下幼儿游戏中的一些问题,并邀我去她们的幼儿园看看。我对她们提了一个相同的请求:“能不能让我开学初就到你们幼儿园来看幼儿玩游戏?”
原以为她们都会拒绝,原因很简单:刚开学幼儿大多还不适应,尤其是小班幼儿,所以开学初一般幼儿园很少对外开放观摩活动。没想到两位园长热情回应说欢迎我去,还说要让我看看幼儿园原生态的游戏。
开学后的第四个工作日,我走进嘉定区某幼儿园中大班的角色游戏现场。在大班的走廊里,二十多平方米的区域里有“医院”“大舞台”“小吃店”三个主题同时进行。十几名幼儿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谁都没有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游戏划出一个规定的区域,也都不在乎有其他人出没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关键是,他们丝毫不受干扰,各玩各的,且玩得不亦乐乎。
园长介绍说,中班幼儿是开学初才从小班部升入这个园区的,大班幼儿也是开学初才进入专用室做游戏的。言下之意,所有幼儿面临的都是新环境、新材料和新挑战。但显然“三新”丝毫不影响幼儿自编、自导和自演角色游戏的兴趣。教师告诉我,开学到现在只有三天时间,还来不及教什么,所以幼儿的游戏绝对是原汁原味的。
如果说,中大班幼儿的游戏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不熟悉的地方,只要成人允许,幼儿照样能撒开来玩耍”,那么之后我在杨浦区某幼儿园看到的新小班幼儿的游戏,则给了我更多的感悟。
开学后的第六个工作日。当其他园所的小班幼儿很多还在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妈妈时,这里的小班教室却是另一番天地:在三个班级共七十多名幼儿中,除了6 人坐在座位上还有些抽泣,其他幼儿都在忙着,忙得忘了哭,忙到没空哭——
“小黑弟弟”在琢磨汽车。他把一箩筐的玩具汽车都摊在面前,发现有一辆车上的零部件会动,便不停地摆弄着这辆小汽车;
“花裙妹妹”手拿锅子跑进没有营业员的“超市”,一次次随心所欲地搬来很多好吃的东西;
“红汗衫弟弟”对塑料管子产生了兴趣,他把塑料管子一根根接起来,嚷着说是“宝剑”;
“大眼睛男孩”在玩一辆小推车,他不断地往小推车上堆东西,堆满后就快速推车;
“胖弟弟”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当起了小医生。
……
眼前小班幼儿各不相同的游戏状态,“颠覆”了我的固有思维,引发了我的深层思考——
我们一直认定小班幼儿胆小,面对新环境,他们不敢做游戏。于是,教师便设置了介绍的流程,让小班幼儿先从认识每个游戏区域开始。
我们还以为小班幼儿缺乏经验,所以执著地要先教一点内容给他们,认为这样幼儿才能玩起来。
但事实是,大多数幼儿出生后便“散养”在家,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玩的经验。教师们只需在教室里放置种类多样且数量足够的玩具,小班幼儿就会被玩具吸引。各种好奇、各种摆弄、各种玩耍、各种自娱自乐,使他们快速又极其自然地进入到自己的游戏状态中,忘记了恐惧和焦虑。
由此想来,在入园适应性教育中, 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一味地以为只有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将幼儿纳入预设的轨道,才能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也许会事倍功半。
所以,真的感谢这两个园所,他们让我有了期盼,期盼明年的9月1日, 有更多的园所从开学第一天起,就让幼儿玩真游戏。
(本文有删减,原文刊登于《上海托幼》2016.11期,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征稿启事
开学第一周,老师们在忙些什么?孩子们在玩(学)些什么?家长们在关注些什么?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具体内容可包括:开学环境创设、特色主题活动(小班入园适应活动等)、保育环节(新入园孩子的午睡、吃饭、喝水等)、游戏与运动环节等。
投稿信箱:tuoyouweixin@163.com
截止日期: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