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斤有多重”引出的探究……
9月16日周四
娃娃家的游戏中,“妈妈”快乐地抱起自己的“宝宝”要送她上幼儿园。可“宝宝”太重了,“妈妈”怎么也抱不起来。“妈妈”一边咯咯咯地笑着,一边大叫:“你真重,像只小猪……”
“宝宝”任凭“妈妈”的摆布,同样快乐地回答:“当然喽,今年暑假我长胖了六斤。”
“六斤是什么呀?”娃娃家的几个孩子相互问了起来,可谁也说不准。
游戏交流的时候,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关注,面对这样的话题,作为教师也同样感到有趣。教师也问:“六斤是什么呢?”
“六斤是重量!”这是班级里许多孩子的想法。甚至还有幼儿补充:“妈妈告诉过我,我出生时是六斤。”这样的解释终于让所有的孩子都恍然大悟。
可这时的教师却在想“有继续引导幼儿积极探究的价值吗?”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一刻教师首先想到了可以让儿童去探究“六斤到底有多重”,让儿童从身边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获得对抽象的量的概念。
于是,教师又把问题还给了孩子:“那六斤到底有多重呢?刚才有小朋友说他出生时是六斤,这是妈妈猜想呢?还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一下子反映出:“是听医生说的。”
“那医生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有孩子说出:“医生是秤出来的。”
这时,大家都同意了:原来六斤是重量,重量是可以秤出来的。
“那我们也象医生一样来秤秤六斤有多重吧!”有人提议。
这样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同伴的赞同,于是孩子们开始商量着要把自己家的秤带来。
这样的提议同样也得到了教师的赞同,教师认为可以组织活动,鼓励、引导孩子们就地取材,关注身边的最常见的物品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动手秤一秤、算一算使幼儿获得相关认知和经验,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9月17日周五
今天,真的有许多人从家里带来了秤。不过,教师一看几乎都是家中用来秤体重的磅秤。教师想:也罢!就用这熟悉的工具让儿童来探究吧!
于是,这天的游戏中教师让那些积极性特别高的孩子做起了计划书,孩子们“唰唰唰”地在纸上书画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准备秤一秤橘子,我估计六个橘子就是六斤。”
“我准备秤一秤水,我估计六瓶水是六斤。”
“我准备秤一秤书,我估计六本书是六斤。”
“我们吃的薯片要多少才重六斤?大概要六包吧!”
“我准备秤一秤书的重量,我猜想要十本书。”终于有人不再认为六本书就是六斤了;
“我去称石头……”
……
教师一边看着孩子们的猜测,一边在大大的纸上写上了“3公斤 =6斤”,并将大纸张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事实上,写下这样的等式是为了便于儿童下一步的探究。可教师的举动没有引起任何孩子的关注,他们热情高涨、积极筹备要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里去收集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了。
六七个孩子在教师的护送下真的开始了“物品大搜寻”,他们根据自己的预测找来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并认真地秤了起来。
当一样样物品按照他们的预测被放上磅秤时,孩子们开始有了新的疑问:“指针走六格就是六斤吗?”这时,“3公斤 =6斤”的标牌走入了孩子的视线,他们相互提醒着:“指针走三格就够了!指针走三格就是六斤。”
一个孩子把教室里所有的图书都找来,放到秤上称,发现还不到六斤,于是求助“老师,还不到六斤怎么办?” 师:“也许,其它班级也会有一些图书的。”于是借来图书再称,凑足六斤,数一数,一共三十二本。
一个孩子到操场上捡来一筐石头,结果称后发现太重,拿掉一块,仍太重,继续拿掉,直到六斤。数一数,一共二十六块。
一个孩子拿了一个小盆到食堂找大厨师“请帮我称六斤米好吗?”结果小盆装不下那么多,又到教室里换一个较大的盆来装。
一个孩子向老师求助:“我想知道几个橘子是六斤,我们去买橘子好吗?” 结果买来二十五个橘子正好六斤。
……
孩子们还用自己方式,把自己的结果记录下来。大家把教室的一角作为展示区,纷纷把自己找到的重六斤的东西陈列展示,每一堆的物品上都大大地标出了物品的重量“6”斤。大家拎拎这袋,提一提那筐,都在掂量找来的东西是不是一样重。
9月22日周三
今天的游戏中又有几个人参加到“计划、收集物品、尝试探究”的活动中。
教室里那几个“空闲”的磅秤终于也没有逃过其他孩子的眼睛,他们想出要在马路上摆个“体重机”了。
文文和坤坤找来一块板,文文蹲在板的前面守着磅秤,“来秤体重啊!来秤体重 啊!”坤坤则躲在板的后面,聆听着一切动静。
文文的叫嚷终于引来了顾客,文文马上告诉坤坤:“嘟嘟来了!”躲在板后的坤坤一听指令马上行动,他大声高哼“铃儿响叮当”的旋律。等到嘟嘟站上磅秤,坤坤就怪声怪气地说:“你的体重是46斤,太胖了,你该减肥了!”——哦,躲在板后的坤坤就是“体重机里的发生器呀!”
9月28日周二
连续几天的游戏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了自己的计划。教室的一堵墙前陈列的6斤重的物品也越来越多,有的秤了沙发垫子,有的秤了卫生纸,有的秤了蜡笔,有的秤了沙……
这天,教师在交流的时候问起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你们找来的两样东西分别放到跷跷板的两端,结果会怎样呢?”
大家通过实验看到:原来32本书和25个桔子一样重,26块石头和一盆米一样重……于是得出了: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称出来是六斤的话,都是一样重的。
10月11日周一
今天,班级中最后几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了“六斤有多重”的探究。
眼看着活动要进入尾声,教师开始反思这几天幼儿的游戏。教师回忆道:在探究“六斤有多重”的过程中,听到很多次孩子都有这样的感慨:“呦,六斤还蛮重的么!”这样的话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教师由此分析班中幼儿的成长情况,发现班级中的确存在许多参差不齐的现象,班里最重的孩子的体重是最轻的孩子的两倍还要多。另外,班中孩子的确存在挑食现象:虽然他们在幼儿园寄宿,但双休日回到家,往往都是按自己的喜好填饱肚子。家长也正是因为幼儿“难得回家”,而放纵他们,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同时,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精神,对大班幼儿有: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关注自己的成长,树立自我保育意识的要求。眼前,不正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吗?
所以,今天的交流中教师把孩子们带到了教室的那堵“陈列墙”前,教师问:“一个人如果两个月长了六斤,那四个月会长几斤呢?六个月呢?八个月呢?……”
这样的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儿童的兴趣,他们中有的人在脑海里计算着,有的人则依次指着“陈列墙”前那一堆堆6斤重的物品嘟哝着:“二个月长6斤就是一堆;四个月就是二堆,是6+6=12(斤);六个月就是三堆,是6+6+6=18(斤)……哇,一年要长六堆啦!他要变成一个大胖子了!”
在这样的问题中,孩子反复出现了“真胖!”“大胖子!”等字眼。于是,在教师:“胖到底好不好呢?” 的追问中一场争论开始了,看着孩子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不相让,老师的心中也有了新的游戏挑战。
10月14日周四
今天的游戏中教师投放了“调查表”。游戏中孩子们有人担当起了“小记者”,开始了他们的调查。
“小记者”首先在调查表中列出自己所要调查的人的名单(不会写字不要紧,孩子们有的用学号表示,有的则干脆用画图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调查对象),然后“小记者”开始了实地采访“你觉得胖好吗?”他们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被采访者的意见,忙得不亦乐乎!
10月22日周五
每一个人都完成了各自的调查表。许多孩子都会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我问了12个小朋友,有5个人认为胖好,有7个人认为胖不好!”
“我调查了10个小朋友,有8个人认为胖不好,只有两个人认为胖好!”
……
听着孩子们的统计与总结,教师再次追问:“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些马路上不认识的人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想呢?”
孩子们哑然。
于是,有新的任务要在双休日完成——调查周围的人对“胖好吗?”的看法,从而鼓励幼儿进一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获得真正经验。
10月25日周一
今天是周一,绝大多数的孩子带来了双休日的调查结果,老师把纸张一一贴在墙上,就听见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我妈妈说胖不好,胖的人睡觉会打呼噜,闹得别人睡不着。”;
“我昨天去了公园,公园里下棋的爷爷说胖的人跑步跑不动。”
“我叔叔是警察,我叔叔说假如警察都很胖的话,小偷一个也抓不到了。”;
“我去问了裁缝,裁缝说胖不好,胖的人穿衣服费料子,而且外面买不到。”;
“我跟我爸爸去买家具,商店里的营业员说胖的人坐沙发,明明可以坐三个人的沙发,被他一个人就坐满了”;
“我爸爸的司机说胖不好,胖的人开车总是在按喇叭,因为胖人肚子大,顶住方向盘上的喇叭了,所以一直响个不停,交通警察要抓他的。”
不过,有不少人的采访结果中不同意见:
“我爸爸说电视里的老板都是胖胖的,有个大肚子,我长大了也要当老板。”
“我们小区的保安叔叔说胖也挺好的,胖的人游泳不容易沉下去”;
“我奶奶说胖的人可爱,电视里的肥猫就很胖,年画里的大阿福还有笑嘻嘻的弥勒佛都是胖胖的。”
……
听着孩子们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作为教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自发地在集体中交流,展示,扩展,他们从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角度,用他们稚拙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实例来说服同伴。
作为教师还想到了:可再引导幼儿交流收集有关信息,知道太胖和太瘦对身体健康都有影响的基础上学习关注自己的成长状况,初步了解自身成长需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健康。
10月28日周四
教室的墙面上有了一个“六岁儿童体重”图表。其实,图表设计很简单,教师把符合标准体重的一段设定为黑色,不达标以及超标的那两段设定为红色,每一小格用数字标明。教师向幼儿解释图表的含义后,幼儿很自然地想到只要秤出自己的体重,就能在图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孩子们纷纷站到磅秤上秤出了自己的体重,他们毫不犹豫地在小卡片上写上了自己体重的公斤数。可问题来了!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卡片并不能插入图表,因为图表上的数字远远大于卡片上的公斤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教师故意设计的难题。
这时,教师又拿出了“3公斤 =6斤”标牌,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卡片上记录的都是公斤数,而图表上的却是斤数。
“我是19公斤,我应该是几斤呢?19+19= ”每个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然而,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
最棒的孩子,很快的计算出23+23=46(斤)
不错的孩子找来了19颗木珠,但他很了不起,他手口一致地数着“2、4、6、8……38”一次成功。
也有的孩子先数出了24张手工纸,再数出24张手工纸,最终获得了他48斤的体重数。这也不错啊!
……
看着孩子们各显神通,最终都将自己的卡片插入到大图表中,还没等教师露出欣慰的笑脸,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又传来了:“你怎么在红线上?”“我在黑线这里!”“为什么红线要有两段?黑线只有一段?”
这样的叫声持续了五分钟,孩子们终于得到了答案,他们跑来告诉我:“左边红线段里的孩子都太瘦,右边红线段里的孩子都太胖,黑线段里的孩子是正常的!”
10月29日周五
教师组织孩子开展了一场适合大班幼儿的竞赛性游戏——“健康棋”。
游戏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从棋盘的两边开始走起,骰子扔到几便走几格,当停留在某一格时就必须答出该格内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讨论过的;幼儿自己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的是自己不明白或是用来考考同伴的;有的是教师预设的……总之都是关于健康生活的,如:说出两种有许多维生素,但不会让人长胖的食物等。
最后,我们还鼓励两个两个小朋友一起设计一幅“健康棋”,帮助体弱以及肥胖幼儿改变不健康的现状。互相督促,坚持健康饮食以及锻炼,并把这些好的方法告诉身边的朋友,以及家人。
反思“由六斤有多重”引出的探究,我们在整个案例中充分认识到:
1.游戏是儿童“生成”的主战场,游戏中幼儿将自己关注的热点和需要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作为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与热点,并回应幼儿的生成是一种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和自主性的一种活动,是儿童学和教师教充分融合、相辅相成的一种活动,能使儿童在自愿、自主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发展。
2.让幼儿的兴趣与热点成为师幼“共建课程”的依据。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既是儿童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儿童一生的生存、学习、发展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的。所以,游戏课程中我们在课程的内容选择时力求既是适宜的、又是有挑战的;既能引发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又能促进建构式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关注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整个过程被看成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3.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是教师推进案例发展的核心。回顾整个案例的过程,“快乐共享、环境诱导”是必须;“目标潜行,睿智引发”是关键;“有效互动,师幼相长”是追求。
声明:图片及文字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