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徐则民·
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委幼教部教研员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1258篇
4253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其实不管是区域活动也好,还是集体教学活动甚至是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其中的差异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预设程度不同,区域活动实施出现种种困境,游戏活动也出现过类似困境。
活动区的设置目的是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也可以决定用怎样的方式使用这些材料,允许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也才有可能玩出新花样,玩出精彩。
仅靠老师一个人挖空心思去想玩法一,玩法二,玩法三,是不会出彩的。
幼儿也是不会持久保持兴趣的,因为人只对未知的东西感兴趣,那些已有答案的动作不是探索,而是机械操作。
我必须补充说明一下:
只要是具有教育性质的活动,只要是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受到教师预设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明显的,而有些是隐性的。
如不这么说容易造成一种危险:
教师只是提供幼儿游戏材料的人,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否则把幼儿放在家里玩玩具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需要专业的教师呢。
由此,我们明确教师需要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地方,投放并不断调整活动材料,巧妙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这才是活动区中教师的作用。
正文
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有利于改变当前学前教育“学科化”“小学化”等倾向。
它倡导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保障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
01
活动区活动
更要体现幼儿主体
首先,活动区到底是应按“领域”来划分,还是应以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划分?理念不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场景。
-
以“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命名的,显然是服务于领域教育的;
-
而以“我爱我家”“花园里”“有趣的水”“我长大了”等命名的,一看便知是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教育的。
我们要防止:
教师在“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区域中挖空心思地搞学科教育,从而无限制地加深幼儿的学习难度;
我们也要防止:
教师打着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这类旗子,却仅以小蝌蚪等作为元素设计材料,让幼儿做“多一少一”或“相邻数”的练习,全然抛却了关于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的传递。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更替到底应以时间为依据,还是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这应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
比如:
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教育,活动室的每一个区角都是关于该主题的内容,包括唱的、跳的、下的棋、看的书、听的故事、做的实验……
教师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唯独忘了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孩子,一个月的内容都是有关交通工具的,我会喜欢吗?
教师是把活动区活动当成了教学的又一个手段了。
他把原来课程中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再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
于是,我们尝试创设多个主题活动区:
1 |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 |
2 |
我们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水平来调整、补充相关内容以落儿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机械地以周、月为单位来更替内容; |
3 |
我们主张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热衷于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
比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区域里,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
-
有让孩子通过拼图了解交通工具构造的;
-
有让孩子给交通工具排排队比速度的;
-
有让孩子根据车厢座位数来分配玩偶,以了解不同车辆的载客数的;
-
有让孩子为各种车辆配备特殊工具,以了解不同车辆的不同用途的……
其中,有一个箩筐最吸引孩子,里面有十几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玩具汽车,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停车场”的环境,鼓励孩子根据车辆大小为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
不料,这些玩具汽车到了孩子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用处。
第一天,男孩嘟嘟蹲在那里仔细地看着每一辆车,尝试着把每辆车的车门打开,结果发现很多玩具车的车门是打不开的,他自言自语“马路上车子的门都能打开的”。
第二天,男孩乔乔来这里玩,他喜欢开车,他推动了所有的车,目的是要看看哪辆车跑得最远。
第三天,女孩依依来了,她总是在给车子排队,从大到小、从矮到高,直到满意为止。
第四天,教师介绍了“停车场”的玩法。
之后几天里,果然有不少孩子开始在“停车场”中比较汽车的大小,但仍有孩子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沉迷于自己的探索。
那天,男孩末末找来一块长条积木,尝试着在积木上开起了汽车,惊险又刺激……
02
活动区活动
更要强调过程可玩
我曾经问过很多教师:
“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吗?这样的材料你愿意玩几次?”
教师一边摇头一边坦言:“给我玩啊,一遍足够!”
例如,小陈老师想为大班孩子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不同的娃娃卡片,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记录。
小陈老师对自己的创意非常得意,而我们在称赞她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让她作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 ”
小陈老师自信地回答:“应该会喜欢的,这么好看的图片……”
然而,几天后孩子们那几句“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的话彻底摧毁了小陈老师的自信。
“如何让它变得好玩一点? ”
小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终于有了新的创意。她用盒子做了一份材料,取名为“摇摇乐”。
这份材料果然吸引了孩子,每天都有孩子拿着盒子在玩。他们听摇盒发出的声响,看棋子在盒中不断跳动,发现摇出的结果常常会有重复,他们期盼下一次摇出不一样的结果……
看着孩子们终于玩起来了,小陈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小陈老师没有忘记准备一张记录表,鼓励孩子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这样的记录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充分落实。
可此时我们又向小陈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
“孩子会有兴趣持久地游戏吗? ”
面对新的问题,小陈老师决定静下心来自己来摇、自己来记,终于发现:当孩子获得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结果时,盒子对孩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能不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呢? ”
面对新的挑战,小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大家一起寻找材料、商量玩法、制定规则,游戏“水果争5”诞生了。这是一个三人以上玩的竞赛游戏。
游戏方法是:
幼儿平均分发“水果”牌并依次出牌,每次出的牌要叠放在自己牌的最上方。
幼儿一边出牌,一边要仔细观察桌面上每次出牌带来的情况变化。如果发现大家所出的牌中有哪种相同品种的“水果”数量总和为5了,就抢按桌子中央的按铃。
当然,最先按铃且按对者为赢,能获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按错者罚牌,给其他每个幼儿一张牌。
“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已超越了每个数分成两个部分的定势。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情况、无法预估的结果,让一副简单的游戏牌变得“魅力四射”。
03
活动区活动
更要追求成果共享
-
小一班教师用纸板箱制作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
-
小二班教师创设了“找图形影子”的环境;
-
小三班教师设计了“图形找家”的活动;
-
小四班教师拿出了“图形对对碰”的材料……
比如:
-
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科探室”;
-
可引导幼儿建构数形概念的“智慧屋”;
-
可供低幼儿童开展生活能力练习的“宝宝之家”;
-
可促进中大班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的“棋牌室”等等。
将那些人人要玩、人人得玩的材料投放进去,并确保幼儿每周进这些活动室的时间,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学习需要。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