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教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
结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类游戏。
对幼儿来说,就是利用各种材料,诸如积木、插塑,橡皮泥等进行搭建,搭建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今天,我要说的是超越话题中的情境,我们需要把观察儿童发展的视线落在更广阔的不同空间。
结构游戏,在众多家庭里广泛存在着。
很多家长能感受到孩子对这类游戏的喜好,尤其是男孩,所以都会为儿童购置一些结构材料满足孩子的搭建兴趣。
然而,很多家长面对儿童的结构游戏常常会深感无力,不知如何指导与支持,所以,家庭中儿童搭积木的时光往往就是儿童自娱自乐的过程,这倒也实实在在地成就了孩子自主搭建的意愿。
反而,到了幼儿园,结构游戏却成为教育者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量的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在无数个结构游戏现场看到了儿童空间感知觉、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意识到结构游戏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进儿童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01
以积木搭建为例,从儿童搭建的最终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判别出作品的逼真度、复杂度以及完整性等,我们还能从儿童的作品中分析出儿童平铺、延长、围合、垒高、对称、间隔、架空、盖顶等各种建构能力发展水平。
倘若一位一线教师真的能如此分析幼儿的建构作品,所体现的无疑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相较平时,他能主动发起游戏;
对于搭建,他的兴趣非常高;
而且,他对自己的搭建也很有想法,以至于会滔滔不绝地述说,甚至主动和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
02
有不少教师认为:“结构游戏,先教再玩!”理由很简单,不教,怎么会玩?不教就玩,一定是瞎玩,必将浪费时间,毫无发展。
于是,在“结构游戏必须手把手教授”的理念指引下,很多园所不断梳理儿童的技能水平,并将之化为小、中、大班看得见、摸得着的教材加以落实。
儿童是一张“白纸”,是一个个“无能”的个体;
这些教师不相信儿童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搭建经验,也不轻易认同儿童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责无旁贷、孜孜不倦地教授。
事实真如教师担忧的这样吗?
我就看到过同事在微信群里发出一组她的3岁儿子在自家客厅里搭建“游乐城”的照片,小家伙把家里大大小小的椅子竖着、横着、倒着、斜着地堆在一起,还在其中一些椅子上放上些玩具,他的解释头头是道:“这是滑梯、这是海洋球、这是山洞······”
这些教师认为:
“儿童是有经验的!”“儿童是有主张的!”只要给儿童足够的时间与材料,儿童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兴趣与水平。
这些教师认为:
确保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练就足够的宽容度来接受儿童的不断重复,这应该是教师必备的素养。
这些教师还认为:
游戏中儿童的重复搭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游戏中的重复是儿童巩固的过程,是儿童的自发练习性行为。
这些教师坚信:
重复能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是推动儿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主张“先教再玩”的教师眼里,或许男孩的水平与她们的预期还相差甚远;
而在那些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的教师看来,男孩的不断重复一定有其津津乐道的原因。
这一点在孟老师后续补充的观察记录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他建造火车站的安检门、取票口,他关注火车头的形状,这些应该都是他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内容。
男孩不断完善火车站的站台,让站台场景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一过程就是男孩一边游戏、一边点滴呈现所思所想的过程。
03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新理念,不再以“优不优”“像不像”来评判幼儿的结构游戏时;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用“大心脏”来接纳儿童的重复以及大量想象时,教师们依旧需要“拐杖”支撑。
首先,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确保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
对儿童而言:
重复需要足够的时间;
对儿童而言:
搭建过程越充分,儿童追求作品精细化、复杂化、多样化的过程就越明显。
其次,适当提供材料是保障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
我们只要思考:
我们给一名儿童48块积木,给另一名儿童16块积木,这两名儿童中谁更有可能搭出复杂的作品?回答一定是拥有积木数更多的幼儿。
我们再深思:
一个教室里有二三十种结构材料可供幼儿选择,而另一个教室里的结构材料只有四五种,哪个教室的孩子对材料更有熟悉度?
回答一定是后者,二三十种结构材料堆放在儿童面前,所获得的很有可能是“浅尝辄止”的结果。
再次,不间断地观察与评估以及试探性的回应能有效推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教与不教,无关乎教师的热情与责任心;
教与不教,取决于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
如果眼前的儿童对自己的建构作品乐此不疲、沾沾自喜,教师应该顺应幼儿的心满意足,至少当下的儿童还没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认同主体对作品的感受,或许就是教师最好的作为。
而如果眼前的儿童对自己的建构作品不那么满意,有那么一丝丝困难及渴望改变时,教师的“雪中送炭”就是最好的支持与帮助。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