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家长会三步曲1 | 会前游戏:快速拉近你和家长的距离》中,我们介绍了2个会前游戏。
那么,在开会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渲染主题?如何通过有趣的游戏,用有效的方式去呈现你今天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让家长更好的去实施?
下文的会中游戏将给你带来些许的启发。
游戏玩法:
1. 将现场的家长分成两组
2. 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孩子
3. 给家长预设一个情景或者请家长模拟一个场景 情景:孩子在家不吃饭,看动画片,或者是玩完玩具到处乱丢,那么我们就请家长模拟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然后来斥责,批评他的孩子。
(例如:就知道打游戏,一提学习就没精神,看你这样子也考不上大学,去捡破烂好了。再也不想管你了,笨死了!)
问题:当扮演结束以后,我们来采访一下扮演家长和孩子的家长,让他们来分别说一说训人和被训人的不同感受是什么样的?
游戏价值:
1.换位体验游戏,让家长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和交流。
2.同理孩子的情绪,当他们以孩子的身份亲身体验被训时才知道孩子内心的委屈和苦恼。
3.体会语言的伤害,从而明白训斥孩子的时候,是会伤害其自尊,使其产生叛反心理。
游戏规则:
1. 老师说口令“老虎”,并要求大家不许想“老虎”。
2. 老师反复强调:“不要想老虎,不要想老虎。。。”
3. 老师问家长:“现在头脑中想的最多的是哪两个字?”请大家说出实话。
解读:当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给予家长一个词,让家长现场不要去想,不要去想。反复的说,不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然后来突然问家长,这个时候你想到的最多的是什么?那么大家就会得到一个很奇特的结果,就是你越是不要让他想什么,他脑袋里出现的最多的就是这个。
游戏价值:
1. 通过游戏,让家长认识到我们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孩子的某个行为做的不对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批评指责,或者是说一遍一遍的去重复,让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因为孩子的心理都有一种心理暗示,你越是不要让他怎么样,他就越是想怎么样。)
2. 学习通过淡化的方式,让孩子忘却做某个不合时宜的事情。
游戏规则:
1. 将家长分成两组,一组家长蒙上眼睛,扮演失明者,另一组家长扮演搀扶的好心人。
2.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搀着一个,走过一段有障碍的路。
注意事项:
我们在教室的前面提前准备一段路程的障碍,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在中间放上一些障碍物,请这些明眼人搀扶着蒙眼人度过障碍物,从起点到终点。一个接着一个走 障碍物:可以是简单的单元积木,桌椅或者是幼儿园的一些体育器材。
游戏价值:
1. 通过游戏让家长明白不可替代孩子的成长
2. 孩子让家长搀扶,是对家长的信任,但家长不能因为这个信任,就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
深度解读:
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说完游戏规则之后,大家很积极的参与,但是老师没有提出谁先到达这个终点的这个要求,而往往我们的每一组搀扶的这个家长,都想很快的搀扶着蒙眼人到达终点,争夺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成人,我们更想得到的是快速到达终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恨不得替孩子去成长,代替孩子去完成某一项任务。我们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需要有探索的过程的。
就像蒙眼人,在被搀扶的过程中,他有信任,但是同样他也有害怕和恐惧,因为他看不见。所以他需要一步一步的去探索,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
这个游戏告诉家长们,可以搀扶孩子,但是不要去替代他成长。一定要给他探索成长的空间
游戏规则:
1. 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切入,如果你陪孩子在马路上散步或者走路的时候,你认为在马路上走路的过程中,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2. 可以给家长发上大白纸,分组为单位,然后给她们几分钟探讨带着孩子在马路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游戏价值:
1. 通过这个游戏强调家长的教育责任
2. 引导家长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契机,就看家长真正能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
深度解读:
通过这个游戏强调家长的教育责任,而不是把孩子放到幼儿园,所有的责任就是老师和园长的责任了。因为孩子的学习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来的。生活中处处皆是教育契机。就看家长你能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了,就看家长是否真正用心去感受到了孩子在这个时候,在此时此刻的环境中,他可以去习得什么。
游戏规则:
1. 把家长分成两组,老师做队长喊:“前方作战”,家长做队员一起喊“后方支援”
2. 老师发号口令,如:“3只鞋子;2副眼镜;4只花袜子;两件绿色外套;四根黑色鞋带。。。。”
3. 两组队员们就要迅速给队长递上相应数量的物品。哪队快,哪队得一分,最终结果以得分高者为胜。
游戏价值:
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使孩子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游戏是在会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切合我们的主题,带着家长一起来轻松地玩,轻松地体验。最后落实到她们的家庭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