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家庭和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上幼儿园是幼儿脱离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个适应过程因人而异,对于已经有托班经验的宝宝来说可能要容易一些,而对未入过托的宝宝来说就会艰难漫长一些,尤其是比较“粘人”的宝宝。不过,“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家长及即使再担心和不舍,宝宝总归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为了让宝宝顺利实现托幼衔接,我们可以在入园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做哪些准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宝宝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入园分离焦虑
入园分离焦虑是儿童分离焦虑的一种,是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时,因为与主要抚养者暂时分离,加之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等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差异较大,而产生的烦躁、紧张、恐惧、不安等焦虑情绪。
分离焦虑的表现
哭、依恋、难以进餐、拒绝进食、重复相同的话、难以融入集体。
家长可以这样做:
1、适当放手,培养宝宝独立性
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宝宝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宝宝暂离依恋对象,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宝宝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宝宝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宝宝多夸奖老师和气、漂亮,告诉宝宝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宝宝入园和接宝宝回家时,可以在宝宝面前与老师友好交流,让宝宝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不要表现出不舍,坚持送园。回到家里,父母要多给予肯定,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3、传递积极正面的能量
家长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能给宝宝传递积极正面的能量,有利于幼儿减缓分离焦虑。
4、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与期待
在宝宝入园之前要让宝宝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幼儿园里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宝宝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床上用品、服饰鞋袜、姓名贴、绘本、玩具等。
利用这最后的一个月时间,逐渐调整宝宝的作息时间,尽量帮宝宝适应这样的规律。吃饭、睡觉、外出活动,家里尽量要和幼儿园保持一致。
生活自理能力
焦虑产生有时还是因为宝宝的生活能力较弱,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尤其是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自然就想妈妈了。所以在宝宝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吃完漱漱口等,指导宝宝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认识自己的物品,学习七步洗手法等等。家长在指导时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宝宝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语言表达能力
教会宝宝的几句话 :
当感到口渴时,要说 :“老师,我想喝水。”
当有尿意/便意时,要说:“老师,我想上厕所。”
当没吃饱时,要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点。”
当不舒服时,要说:“老师,我难受。”
当遇到困难时,要说:“老师,请你帮帮我。”
社会交往能力
邀请小朋友回家做客
先跟熟悉的宝宝玩
不强迫宝宝参与
借助绘本,通过亲子伴读,在看看、说说中提高宝宝对幼儿园的兴趣;鼓励宝宝上幼儿园;了解幼儿园、老师。使得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及向往。
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宝贝们都能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感谢大家。
撰稿:屠晶
美编:杨文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