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教育的探索
读身边的文化
爱脚下的土地
阅见 花木
▼
社区归属感是指人把自己归于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表明:社区归属感有利于人们产生积极的生活情感,是幸福力的重要分支。而从幼儿发展的视角来看,社区作为链接幼儿家庭与社会的“中间人”,是幼儿追求意义、感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春风有信︼
新的一年,
新的学期,
浦南幼儿园锦和校区的老师们把开学文化周活动聚焦在孩子们生活的社区。
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的探索在学前教育从未停止,这一次,浦南幼儿园锦和校区的老师们也想做得更全一些、挖得更深一些:
? 从育情的角度切入,培植幼儿对花木社区的美好情感;
? 从育人的角度切入,做好文化传承。
读身边的文化,爱脚下的土地,阅见花木社区是我们厚植家国文化教育的又一次大胆探索。
▼
︻经验准备︼
要传递文化
教师首先要自己了解文化
花木是一个社区,教师大多在这里工作,而非在这里生活,如何对花木社区形成更为立体的了解?
我们有三种做法:
? 听住在花木的老师回忆“花木的故事”
? 邀请孩子们的家人说说“花木的故事”
? 通过各种渠道一起寻找“花木的故事”
▲家长、老师共述花木往事
基于儿童视角
我们还需充分了解孩子对花木社区的已有经验,并以顺应儿童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活动开展前获得一定的经验储备,确保他们在后期的活动过程中能有机会对自己的社区形成更有深度的见解。
▲亲子探索世纪公园
▲孩子们寒假“走读”花木留影
幼儿对社区的认知是碎片化、点状化的,有的知道花木社区的名字,有的知道一些路名,有的能说出科技馆、浦图等常去的公共场所。越接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越感兴趣,而老师就以孩子们的生活为线索……
▼
︻小·班︼
从“好吃的”
起手
提起附近有什么,许多小班幼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吃”,米蘅集社就位于幼儿园与孩子们居住小区的交叠地带。
“早安山丘”、“巴比馒头”、“袁记云饺”……
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报出一连串店名,可见,这条街是大家的共有记忆,也是大家对社区的初印象。
▲米蘅集社
为什么大家能在自己家附近吃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是谁为大家建设了这里?除了好吃的早点,这里还有什么?是为了方便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美食建设本身就是花木社区功能优势的直接体现之一。
▲小班幼儿学做喜欢的早点
▼
︻中·班︼
从“便捷的”
切入
中班幼儿开始意识到社区的功能价值,比如交通很便捷,地铁能四通八达,休闲很方便,世纪公园就在附近,还有的孩子觉得学本领也很方便,家附近就有围棋社、舞蹈社能满足他的兴趣爱好。
▲世纪公园、地铁站等
花木镇地处上海市中心区东南部的市郊结合部,由于离市中心比较近,受到城市功能辐射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从过去一望无际的农田到当下优质、成熟的社区生活环境,花木的变化就是这座城市、这个国家飞跃发展的缩影。
▲中班幼儿绘画、搭建花木设施
▼
︻大·班︼
从“有趣的”
深挖
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自己感兴趣的公共建筑入手,深挖建筑的功能价值,体会社区建设的背后用意。
浦东图书馆为何总能人满为患,到底哪里吸引人?新国际博艺术中心为何那样大?是做什么用的?上海科技馆为何选址花木?和别的游乐场所有什么不一样?
▲上海科技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
各种大型文化、商业设施落地“花木”恰恰说明了“花木”的吸引力,在探索中逐步感悟“花木”的好,萌生对居住地的归属感,为文化自信扎稳根基。
▲大班幼儿搭建“浦东图书馆”
▲大班幼儿探索花木建筑
▼
︻串联经验︼
“小花木”模拟社区
共建
文化周的最后一天,老师与各班的孩子们把自己“阅见”的各种文化元素“搬”到了幼儿园,再现“小花木社区”。
借助大型的、混龄式的户外游戏,孩子们在各个摊位走街串巷,体验不同的花木文化,体味同伴的各种“阅见”。
▲小花木社区现场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花木又是浦东的交流互通之所。“阅见花木”,是为了读身边的文化、爱脚下的土地,也是想借助这片土地向孩子们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重视交流、珍视创新的现代精神文明。
他们是住在这里的孩子,未来,也将从这片土地起步为祖国效力。
▲花木地图
? 撰稿:刘佳玺 ?
? 美编:刘佳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