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什么是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哪些关键原则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转载来源:学前洞见 什么是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哪些关键原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jA0MTg1MA==&mid=2247659110&idx=1&sn=a5b149b5ceb8e5b2d846144ddac32c8e&scene=45#wechat_redirect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精神命脉,是浸润心灵的文化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乃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幼儿园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堂,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石作用,已被《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鲜明标定。


面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内容成人化、形式表面化、资源选择盲目化等现实瓶颈,本文聚焦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类型、年龄适宜性及活动设计原则展开深入探究,帮助大家更深层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01

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传统文化教育是以课程、活动、环境为载体,向幼儿传递各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历史智慧的教育实践,涵盖文学艺术、传统美德等丰富内容,是幼儿认识世界、建立文化认同与培育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


其核心内容包括传统经典、生活常识、传统技艺与传统道德,实践中需始终将"适宜性"放在首位——只有契合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才能避免教育目标偏离。


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深远:


一是承载民族历史文化精髓,蕴含着代代相传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


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助力社会道德风气的培育;三是能够悄然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ddcc23d799c62c67495f5acc9488aa28.png



02

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类型


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首要任务是筛选适宜的教育资源。结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与活泼好动的心理发展规律,适宜的资源应具备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与生活化特征。以下为主要资源类型及实践应用方式:



2.1 故事类资源

故事是幼儿最易接受的教育载体,能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情节。


?经典成语与美德故事如《金斧头银斧头》《孔融让梨》,用简洁情节传递诚信、孝亲等道德理念,帮助幼儿理解抽象品德;


?传统节日故事如《年兽来了》《团圆》,结合春节、中秋节等节点,让幼儿在叙事情境中触摸节日的文化底蕴;


?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如《十二生肖》《屈原的故事》《狼来了》,兼具想象力与教育价值,契合幼儿的探索心理,助力认知能力与判断力发展。


教学中可通过绘本讲述、手偶表演、角色扮演增强趣味性,比如讲《年兽来了》时,用年兽手偶搭配红色剪纸道具,让幼儿直观感知"贴春联""放鞭炮"等春节习俗的由来。



2.2 游戏类资源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传统游戏能让幼儿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民间体育游戏如"踢毽子""跳竹竿舞",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既能锻炼幼儿身体协调性、敏捷性,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节令游戏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纸板龙舟竞赛、中秋节月饼DIY,结合特定节日开展,让幼儿在体验中掌握习俗与内涵;


?角色扮演游戏则可融入传统元素,比如"过家家"加入传统家庭礼仪、"小市场"摆放传统手工艺品、"戏台表演"模仿简单戏曲动作,帮助幼儿在模仿中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角色与行为规范。


组织游戏时需兼顾安全性与适应性,对有隐患的环节进行改良:"跳竹竿舞"可用软质材料制作竹竿避免夹伤,"斗鸡"游戏需在教师全程监督下进行以防碰撞受伤。

60a5752ff86b3a46f39f01b51bd2a04c.png



2.3 手工艺术类资源

手工艺术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能同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剪纸艺术可从剪窗花、剪生肖等简单活动入手,锻炼手部小肌肉群,培养耐心与专注力,同时渗透对称、图案等基本概念;


?泥工面塑引导幼儿用橡皮泥或面团制作传统食品、器物,激发想象力的同时增进对传统生活物品的认知;


?传统服饰设计通过绘画、粘贴图案,或试穿汉服小马甲、民族风围裙,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服饰的纹样美与文化内涵;


?传统乐器制作与演奏则可利用废旧材料做拨浪鼓、小锣鼓,让幼儿在敲击简单节奏中感受传统音乐文化。


开展此类活动时,教师需提供安全材料与适度指导:配备钝头安全剪刀与易撕彩纸,面塑活动用食用色素替代化学染料,避免使用尖锐或易碎工具。



2.4 音乐舞蹈类资源

音乐与舞蹈是幼儿表达情感、感受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儿歌童谣如《摇啊摇》《小老鼠上灯台》,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幼儿易学易唱,既能提升语言能力,又能培养音乐感受力;


?传统舞蹈如秧歌舞、手绢舞及简单民族舞,动作简单重复,适合幼儿模仿,锻炼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


?传统戏曲体验可从京剧脸谱绘画、简单身段模仿、经典片段欣赏开始,让幼儿初步感知戏曲的"唱念做打"之美。


组织活动时要突出趣味性与参与性,不刻意强调技巧: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脸谱图案,鼓励他们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创编简单舞蹈动作,让表达更自由。

9363ebd253dba6d0ed78bf2cd610fbd4.png



2.5 节日活动类资源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通过节日活动开展教育自然而生活化。


?春节可组织制作灯笼、书写福字、包饺子、学习拜年礼仪,让幼儿在动手与互动中感受"团圆""辞旧迎新"的节日意义;


?端午节讲述屈原故事、制作香囊、开展模拟龙舟赛,渗透爱国精神与民俗知识;


?中秋节则以制作月饼、赏月、讲嫦娥奔月故事为核心,帮助幼儿理解"团圆"的文化内涵与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清明节踏青植树、重阳节登高敬老、腊八节腌制腊八蒜等活动,也能让幼儿了解不同节日的独特习俗。


组织节日活动的关键是注重参与度与体验感,而非单纯知识灌输。比如引导幼儿全程参与月饼制作,从揉面到包馅,鼓励他们用绘画、语言分享对节日的感受,让文化真正走进心里。

_- visual selection.png



04

教育资源年龄适宜性分析


幼儿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在认知能力、动作发展、社会性及情感表现上差异显著。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年龄适宜性,才能最大化教育效果,避免"拔苗助长"或"流于表面"。



3.1 3-4岁(小班)

幼儿适宜资源与教学策略

小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认知以直观感受为主,主要通过感官与动作认识世界。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想象多表现为模仿与重复。


适宜资源应聚焦感官体验类与简单操作类: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试穿观赏、节奏明快的传统儿歌童谣(如《摇啊摇》《小老鼠上灯台》)、传统食物的品尝与简单制作(如搓汤圆、压月饼)、经典传统小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


教学策略以潜移默化与感官体验为核心,不要求幼儿掌握具体知识,重点是形成初步文化感知。教师可通过环境创设渗透文化元素,比如春节时在教室挂红灯笼、贴中国结,引导幼儿穿戴传统服饰、品尝饺子年糕,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接触传统文化。

18c1f0a3d7165c4662bf6b34bef5aef6.png



3.2 4-5岁(中班)

幼儿适宜资源与教学策略

中班幼儿认知能力快速发展,可塑性强,具体形象思维成为主导,已能理解部分抽象概念与关系,注意力稳定性增强,记忆与想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具备简单逻辑推理能力。


适宜资源转向创意表现类与简单制作类: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绘画、简易传统乐器制作与演奏(如拨浪鼓、小锣鼓)、传统故事讲述与简单表演(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制作(如做灯笼、缝香囊)。


教学策略可从日常渗透向专门集体活动过渡,组织幼儿参与简单制作与表演,鼓励个性化表达。例如端午节时,让幼儿动手做简易香囊或龙舟模型,听完屈原故事后用绘画、肢体动作表达感悟,帮助幼儿建立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培育初步文化认同感。



3.3 5-6岁(大班)

幼儿适宜资源与教学策略

大班幼儿临近小学,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更为成熟,具体形象思维中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关系,探究欲强烈,乐于追问事物本质与规律。


适宜资源侧重探究创作类与文化理解类:传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如"茶的旅行""丝绸的故事")、传统工艺深入体验(如陶艺制作、扎染)、传统戏剧欣赏与表演(如京剧脸谱绘画、简单唱腔模仿)、传统道德故事讨论与实践(如诚信、孝道、友爱)。


教学策略聚焦文化理解与实践创新,引导幼儿探究文化内涵与价值,并进行创造性表达。比如开展"茶的旅行"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茶叶种类、制作流程、茶道礼仪,通过动手泡茶、品茶感受茶文化魅力;同时鼓励幼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比如设计融合传统纹样的现代文具、改编传统故事为情景剧,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

_- visual selection (1).png



05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需遵循科学原则,才能保障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合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核心原则如下:

_- visual selection (2).png



4.1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是首要原则,涵盖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与文化适宜性三个维度。


年龄适宜性要求活动内容与形式贴合幼儿发展水平:小班以感官体验为主,中班增加简单制作表达,大班侧重文化探究创新。比如端午节活动,小班可尝粽子、看龙舟模型;中班动手做龙舟;大班则探究各地端午习俗差异。


个体适宜性要尊重幼儿兴趣、能力差异,提供多样化选择与不同难度任务,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比如手工活动中准备不同复杂度的剪纸模板。


文化适宜性需尊重幼儿家庭文化背景,避免价值观强制灌输,选取贴近生活的文化内容,鼓励幼儿分享家庭传统,确保活动与幼儿文化认知无冲突。



4.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活动设计的基本前提,包含物理安全与心理安全两方面要求。


物理安全:活动材料、工具及环境需符合安全标准,避免使用尖锐、易碎、有毒或存在窒息风险的物品,保障活动场地无障碍及游戏规则安全。例如,手工活动使用钝头安全剪刀,游戏活动场地需排查安全隐患,游戏规则避免剧烈碰撞环节。


心理安全:营造温暖、接纳、支持的心理氛围,避免幼儿间的比较与竞争,鼓励合作与分享,允许幼儿以自身节奏参与活动。例如,艺术活动中尊重幼儿个性化创作,避免以"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价标准;故事选择需积极正面,避免引发幼儿恐惧或焦虑情绪。



4.3 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要求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与体验传统文化。


内容生活化: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等。例如,通过参与传统食品制作与品尝了解饮食文化,通过试穿传统服饰了解服饰文化,通过节日庆祝活动了解节日文化。


形式生活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而非局限于专门教学活动。例如,晨间谈话渗透二十四节气知识,餐前餐后讲述传统小故事,区域活动提供传统文化材料,户外活动组织传统游戏。


环境生活化:创设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接触传统文化。例如,教室设置传统艺术品展示区,角色扮演区配备传统服饰与用具,图书区提供传统文化绘本,美工区准备传统工艺材料。

c2750a7ccc2155fc7a2414104c99773f.png



4.4 互动性与体验性原则

互动性与体验性原则强调幼儿通过亲身参与与实际操作开展传统文化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传递。


多感官参与:设计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渠道感受传统文化。例如,了解茶文化时,引导幼儿观察茶叶与茶具、闻茶香、品茶味、观察茶叶冲泡过程。


实际操作: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与机会,使幼儿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学习传统工艺时,让幼儿亲自尝试剪纸、陶艺、扎染等技艺;了解传统饮食文化时,参与传统食品制作过程。


社会互动:设计需要合作和交流的活动,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例如,组织需要合作完成的传统游戏;开展需要分工合作的传统工艺制作;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5 游戏化原则

游戏化原则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教育内容游戏化: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游戏内容,如将传统节日习俗设计成角色扮演游戏;将传统道德故事设计成故事情景游戏;将传统艺术设计成创意游戏等。例如,通过"过年啦"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买年货、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春节习俗;通过"孔子学堂"情景游戏,让幼儿体验传统礼仪和文化。


教育形式游戏化: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竞赛、寻宝、闯关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设计"传统节日寻宝"游戏,让幼儿通过完成与各个传统节日相关的任务来收集宝物;设计"传统工艺大师"闯关游戏,让幼儿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工艺制作任务来获得称号。


教育评价游戏化: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如通过展示、表演、比赛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举办"传统文化展示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传统手工作品、传统歌舞表演等;组织"传统游戏比赛",让幼儿展示在传统游戏中的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4.6 综合性与渗透性原则

综合性与渗透性原则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及资源中,实现全面发展。


领域渗透:渗透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如健康领域借传统饮食文化培养健康习惯,语言领域用传统故事发展语言能力,各领域结合传统文化实现协同育人。


活动渗透:融入教学、游戏、生活等各类活动,如教学活动设传统文化主题,游戏活动提供传统文化材料,生活活动融入传统习俗礼仪。


资源渗透: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如邀请家长分享传统文化,利用社区博物馆等场所,借助社会传统艺术团体资源。

1c44b42e6af6c6e46279c184e082637d.png



4.7 创新性与发展性原则

创新性与发展性原则要求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基础上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内容创新:选取兼具文化精髓与现代价值观的内容,去粕取精。如传承传统礼仪重尊重他人核心,传承传统故事重智慧美德,摒弃封建迷信等不适内容。


形式创新:借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形式创新教育方式,如用动画、虚拟现实展现传统文化,用现代音乐舞蹈改编传统童谣故事,提升教育效果。


评价创新:采用多元发展性评价,既评知识掌握,也评兴趣态度行为;结合教师、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关注过程,以成长档案、作品集记录进步。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需以适宜性为根基、趣味性为桥梁、体验性为核心。选好故事、游戏等鲜活资源,契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认知特点,遵循安全、生活等原则设计活动,才能让文化传承告别形式化,真正在幼儿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版权声明: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出版征文


默认标题__2025-10-08+10_09_16.png


往期回顾


幼儿园户外美术自主游戏:自然美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幼儿园主题墙分为哪些板块,该如何重点呈现清晰又美观的内容


民间游戏案例|《巧手翻花绳》:重拾童年绳趣,四大核心环节玩出指尖智慧


幼儿园户外游戏实操指南:小中大班沙水+涂鸦关键经验全梳理


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深度学习的路径研究


幼儿园户外早操主题选择与实施:从原则到实践




我们的使命:传递优质咨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进步!



什么是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哪些关键原则-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什么是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哪些关键原则-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点在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什么是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哪些关键原则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