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薄的积木,一种单一的形状,一群奇思妙想的孩子用创新、发现、建造、探索、合作打开属于他们的小小世界……
一、初探阿基米德:从自由趣玩到平衡挑战
阶段一:初探玩法——长木块的“百变秀”
第一次接触阿基米德积木,孩子们自由搭建,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搭建时没有目的,只是随意地搭着玩,搭建方式也较简单,采用了平铺、围合、简单垒高的方式。
自从迷上阿基米德积木,自由创造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建构区成为热门区域。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孩子们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第一次挑战只有少数孩子能够成功,很多孩子直呼太难了,讨论中,大家决定一起寻找保持平衡的方法,几个成功的孩子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搭的时候两边要一起进行。
下面搭的一定要稳,后面才能继续往上搭。
观察与支持
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关注“对称”“底座”等影响平衡的关键因素,初步具备问题归因意识。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游戏的操作要点,将隐性经验显性化。
二、再探阿基米德:从问题解决到深度学习
阶段一——垒高搭建
自从平衡挑战成功后,孩子们对搭建的兴趣日渐浓厚,他们不再满足于平衡的搭建,开始探索垒高的方法。
观察与支持
幼儿在对比中发现“积木摆放方式影响高度”的规律,初步理解空间和体积的概念。
阶段二——支柱的搭建方式
孩子们通过探索与实践,一起总结出支柱的搭建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单片式、堆叠式、立体式。
观察与支持
幼儿通过“猜想–验证–调整”的探究流程解决问题,初步掌握“结构稳定性”的经验。教师用视频记录探索过程,在分享环节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表述结论,如:因为三角形有三个支撑点,所以更稳,推动幼儿逻辑思维发展。
阶段三——问题突破:双圈建构总会倒塌怎么办?
“我想把里面搭高的时候,不小心手就会碰到外面的,外面的倒了又撞倒了里面的。”
包围圈很难搭,松手的时候木片总是会倒下来。”
“两边加的层数不一样,不平衡,越往上越歪。”
我们的办法
二次探索
观察与支持
教师通过“脚手架式”提问:“我们的搭建哪里不够稳?”“有什么方法?”支持幼儿从具体操作向理性分析过渡。孩子们在观察、比较、操作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我的奇思妙想:从模仿建构到创意表达
反思与成长:游戏中的双向奔赴
通过搭建游戏,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掌握了平铺、架空、拼搭、垒高、围合等建构技巧,获得了形状、质量、大小、长短、厚薄、排列、组合、数量等客体性质的感性经验。建构活动提高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独立的个体到邀朋引伴的组团,孩子们在互相磨合中不断发展,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成长。
孩子们与阿基米德积木的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他们可能会挑战“神舟五号”,或是“彩色祈年殿”……而我们,将继续做那个“退后一步”的观察者、“靠前一步”的支持者,陪他们用积木撬开更广阔的探索世界。
-
版权声明| 综合整编自网络 意在传播优秀的教育理念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喜欢就“设为星标”吧↓
-
-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学前云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