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儿童】
[做眼中有光的教师,育心中有爱的儿童]
在当今社会,“接纳”一词频繁出现于育儿领域,它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往往误入歧途,将”接纳”简化为无原则的纵容或妥协,忽视了其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常见的接纳误区,并揭示真正接纳的本质,以期为家长提供一条通往高效、和谐亲子关系的路径。
1.行为上的盲目放任:
真正的接纳,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尊重,它要求家长将孩子的个人价值与其行为表现相分离,不因外在表现而质疑其内在价值。这种接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接纳首先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无条件认可。无论孩子在学习、行为或情绪上表现如何,其作为生命体的价值始终不变。
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性,包括其优点与不足。
真正的接纳要求家长具备情感共鸣与同理心,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绪与需求。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家长应成为其坚实的后盾,而非冷漠的旁观者或指责者。
接纳并不等同于无原则的纵容。家长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也需明确界限,引导孩子学会自律与责任。
例如,在玩手机问题上,家长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与规则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即抓住接纳这一核心要素,同时不过于纠结于细枝末节。
具体而言:
建立基于生命底层的无条件接纳,不因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动摇对其价值的认可。这种接纳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也是亲子关系稳固的基石。
在接纳的基础上,家长应学会和善而坚定地管理孩子的行为。这要求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定明确的界限与规则,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耐心与坚持。
家长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与方法,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同时,积极学习新的育儿理念与技巧,努力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与水平。
总之,真正的接纳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情感联结。家长应走出接纳的误区,深化对接纳真谛的理解与实践,努力构建一种和谐、高效、充满爱的亲子关系。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加 主编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