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文 | 葛琪琪 林娜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心理效应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指在特定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会因某些因素影响而产生有规律的变化,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


幼儿阶段是其性格塑造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期,合理地运用心理效应,既能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培养抗挫折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心理韧性,预防潜在心理问题。以下几个适用于家庭教育的心理效应,可以帮助家长更科学地引导幼儿。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晕轮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摘下“以偏概全”的认知滤镜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首次提出“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进行认知时,依据个人喜好得出最初的判断,再根据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形成一种或好或坏的“成见”。


桑代克曾让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如果学生某一方面(如成绩)表现突出,老师会倾向于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如品德、创造力)也很优秀。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因此会以偏概全。


在育儿过程中,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可能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么因孩子的优点而盲目夸赞,忽视其他能力培养;要么因几次尿床而全盘否定孩子,打击其自信心。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当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时,肯定具体的行为:“你把积木分类得很好,整理习惯真棒!”而非笼统地说:“你真懂事。”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指出,客观评价孩子的具体行为,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避免被单一标签所束缚,打破刻板印象。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近因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让“最后一句话”成为记忆锚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记忆中最后获得的信息,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种现象就是“近因效应”。


在记忆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记忆一系列的单词和数字。结果发现,被试者对最后呈现的内容记忆效果明显更好。这充分体现了近因效应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即最新输入的信息在回忆时更容易被提取。


因此,家长要善用“最后一句话”的教育智慧。与孩子互动时,可以将重要的行为规范或积极反馈放在交流的最后部分,孩子更容易记住并内化这些信息。比如,在游戏结束时强调“玩具要送回家”,或在睡前和孩子回顾一天的活动,最后强调积极的行为。近因效应的合理运用,会使教育指导更加精准有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酝酿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给思考留出“缓冲期”


酝酿效应指人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先停下来,暂时放松或者转换其他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很久以前,国王命令工匠打造一顶纯金王冠,但他担心工匠会掺入银子。由于王冠的重量与交给工匠的金子重量相同,他无法确定工匠是否做了手脚。于是,国王让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否纯金,阿基米德一开始毫无头绪。直到有一天洗澡时,他注意到水面上升,突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成功解决难题。


在放松状态下,大脑的潜意识会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突破思维定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必急于告知答案,可以给予思考的时间。比如,玩拼图遇到瓶颈,不需要直接告诉孩子该如何拼。让孩子休息一下再试试,他可能会找到新的思路。留出思考缓冲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破窗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守护“第一扇窗”的规则底线


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出现轻微的失序现象而未被修复时,会诱发更多的破坏行为,强调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将一辆完好的汽车停在街区,不久后将车的一扇窗户打破。结果发现,这辆车没过多久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以此说明如果不及时制止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会导致更多破坏,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都是如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重视孩子首次出现的不良行为,“第一次违规”是建立规则的黄金时机,小行为的“修复”可以避免大问题的滋生。比如,孩子第一次抢别人玩具时,家长不能置若罔闻,要及时制止并引导。让孩子明白,规则的边界需要共同维护。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此时建立的秩序感会影响孩子未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和遵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变色龙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孩子是父母的“行为镜像”


变色龙效应又称“无意识模仿”,指在社会交流时,人们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就像变色龙随环境改变颜色一样。


社会心理学家塔尼娅·沙特朗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她让两名实验人员与被试者交谈,其中一人故意模仿被试者的动作,如对方摸鼻子时自己也摸鼻子、对方交叉双腿时也交叉双腿。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倾向于喜欢“模仿者”,且互动过程更流畅。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2—5岁是“模仿敏感期”,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行为学习社交技能。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学会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要主动与他人分享;如果希望孩子有礼貌,平时交流中要多使用礼貌用语。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孩子观察成人行为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如同自己在经历同样的动作。因此,家长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礼貌用语,都是孩子成长的“行为教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普雷马克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用“喜欢”激活“不喜欢”


普雷马克效应的核心是用喜欢的行为作为奖励,强化不喜欢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孩子完成不喜欢任务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普雷马克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从玩弹球游戏机和吃糖果两种活动中选择一种。最后发现,对于喜欢吃糖果的孩子,若将吃糖果作为奖励,便可以提高孩子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对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若将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奖励,便可提高孩子吃糖果的频率。


心理学中将奖励称为强化物,恰当地使用强化物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内在动力,建立良好习惯。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巧妙运用这一原理,比如孩子不喜欢整理玩具,可以提出整理好玩具后才能出去玩,用一件愉快的事情刺激孩子去做一件相对不喜欢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及时、具体,并与行为直接相关,且不能过度使用,否则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这些跨越百年的心理学探索,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孩子的行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心理规律与成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要拥有一双“读懂行为”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心理绘本”,需要我们去耐心阅读。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改变,而是在理解中守护,在守护中等待花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图文编辑/卫小庆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25年第7、8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图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