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暮春时节,大一班播下了花生的种子,经过130多天的孕育,它们已经逐渐成熟,悄悄隐藏在片片绿叶之下!试着拔出一棵,哇,花生已经用它鼓鼓囊囊的果实告诉我们: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
那么,这一场自然学习之农耕体验就从拔花生开始吧!
古籍《常熟县志》中记载:“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落花生”。古人描述的现象在花生生长中真实存在吗?带着共同的疑问,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一场关于花生的研学之旅。当大家试着从地里拔出花生,眼尖的孩子发现在花生的茎部竟然有一根根紫色的“线”,“这一根根紫色的线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要钻到泥土里啊?”孩子们还发现有的线末尾还挂着一个个尚未饱满的花生宝宝。原来,这些紫色的“线”是花生的果针,花朵凋谢后,果针会向下生长,钻入泥土中,才能结出花生。孩子们恍然大悟:花真的“落”在了地上!这一奇特的现象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纷纷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果针与泥土的连接处,有的轻轻拨开表层土,发现小小的花生正在黑暗中悄悄成形。
到了10月下旬,按照小宝对花生的生长时间估算,我们决定开始拔花生。小宝提前和妈妈一起准备了“如何拔花生”的PPT,介绍了拔花生的方法和诀窍,比如:拔出时要摇动植株,拔出后轻轻拍打植株,可以将多余的泥土拍掉;洗花生可以用搓洗法和面粉去污法……
按照小宝的方法,孩子们很快就将花生拔完了,可是下过雨后的泥土黏黏的,用力地拍也无法掉落,怎么办呢?小宝很快支招:“那就先晒一晒吧,泥土会晒干的,干了就很容易掉落了”。
接下来,孩子们开始第二道工序:晒花生;第三道工序:摘花生;第四道工序:洗花生……为了吃到花生原来要付出那么多劳动啊!经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手作美食的来之不易。经过统计,第一次的花生种植,大一班孩子们共收获了465颗花生,听到这个大大的数字,孩子们欢呼了起来。
老师给孩子们猜了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谜语的意思。“老师,这个壳硬硬的,还有花纹,一点都不漂亮!”摸着新鲜的花生,小美丽皱着小眉头说。那花生味道如何?还能做哪些美食呢?经过投票,“盐水花生”脱颖而出!接下来,孩子们分工合作:调查烹饪方法、带调料、准备锅具和纯净水……在每个孩子共同的努力下,在老师阿姨的帮助下,孩子们煮出了一锅香味扑鼻的盐水花生!
品尝着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孩子们有的说吃出了薯片味,有的说吃到了肉味,鲜美无比,这是他们长大到现在吃过的最美味的花生!
是啊,只有亲手种下的果实,才格外香甜。那一颗颗浸润了汗水的花生,不仅填满了孩子们的小嘴巴,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坚持与收获的意义。而这份意义,正如春日埋下的那颗种子,悄然在心田生根发芽。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像花生要在黑暗的泥土里默默积蓄一百多个日夜,才能迎来破土而出的丰盈。
这场和花生的“约会”,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嘴巴尝,更用心记住了探索的快乐。生活即教育,一粒花生串起了自然与生活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生命的轮回、合作的意义和大自然的力量,学习也在探秘“落花生”的过程中变得鲜活而深刻。
供 稿:
编 发:
审 核:
潘苗萍
园务中心
园长室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