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间清醒
有一位活得通透又优雅的百岁老人,她就是杨绛。生于1911年,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2016年以105岁高龄辞世,是当代中国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翻译家。她是丈夫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世人尊称的“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用百年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治愈了无数迷茫之人。
谈起感情,杨绛的话总能戳中现实。她认为“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爱情“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肉体,迷于声音,最后折于物质,败于现实”。她点透男女相处的本质:男人靠近女人,要么图温柔可人,要么图身子;女人接近男人,要么图精神支柱,要么图经济补助,无人会无缘无故对他人好。对于婚姻,她提醒“没事别跟异性瞎聊天”,偶尔聊天是朋友,天天聊天便成暧昧,婚外情不过是“麻醉剂”,药劲过后伤痛更甚,甚至可能是“鹤顶红”。她坚守底线:“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自律是为人基本。
当了母亲后,杨绛对亲子关系的感悟同样清醒。她劝诫家长“少跟孩子生气”:孩子听话时爱之入骨,调皮时拼命怒吼,崩溃后自愈又后悔,却忘了他们只是孩子,“也就高兴那么几年,长大了会哭也会痛,像现在的我们一样”。
至于“人这辈子该不该结婚”,她未给绝对答案,却道尽生活真相:“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不结婚晚年没有伴,结了婚不一定活得到晚年;不拼命工作没钱养老,太拼命工作有可能用不着养老”。她坦言人生总有遗憾,“无论怎么选都会有遗憾,无论怎么精心策划,都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但也给出解法:“生活是自己的,千万别为难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量力而行。”她强调“人除了健康什么都不是你的,开心就好”,“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她还说“年龄只是符号,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频道”,最好的状态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灵魂”,要有“不伤害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若无人护周全,便“善良中带点锋芒,为自己保驾护航”。
杨绛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唯一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86岁的她将59岁的女儿揽入怀中,温柔哄道“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仅一年后,丈夫钱钟书也撒手人寰,曾经的“我们仨”只剩她一人。面对好友的担忧,她反而劝慰“都挺过来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哀伤?我要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之后十几年,她依旧规律生活,好好吃饭、坚持锻炼,雨天便在屋内行走,读养生书照顾好自己,坚信“一切都过去了,一切得朝前看,身子骨一定得保重”。
早在1966年特殊时期,杨绛被分配清洗厕所,即便身处困境,她仍坚持翻译,最终完成8卷本《堂吉诃德》。译书出版后引来争议,有人评价是“反面教材”,质疑她“假才女”,但她拦下想为自己反驳的出版人,坦言“对于那种批评,我一点不生气,也不想去理,随他怎么说”。后来人们才知晓,她采用的典范译法语义更精准、情节更紧凑,实为翻译界经典之作。
记者曾问她为何能宠辱不惊,杨绛回答:“我不愿意被仇恨、悔恨扯进深渊,选择忘却和原谅才能让自己获得解脱。”她始终明白,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不依不饶就是画地为牢”,“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来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来摧残自己,失意是用自制的牢房来禁锢自己”。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及时放下,关上过去的大门,才能好好活在当下。
优雅是看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杨绛历经战火硝烟,看遍世事沉浮,却始终守着书桌从容生长。从江南闺秀到文坛传奇,她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真正的优雅——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若你正被生活琐碎困扰,不妨读一读她生前亲自审阅的传记,会发现我们的不顺与坎坷,在她的人生里一个都不少,而她面对苦难时“不抱怨、不纠缠、守本心”的通透与从容,便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温馨提示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