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儿童】
[做眼中有光的教师,育心中有爱的儿童]
作者:朱永新 |主播:莎莎| 点上方小喇叭收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这也让家庭教育的话题越议越热。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多年来关注家庭教育话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声。朱永新曾说:“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 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永新关于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与教师、家长一起来品读。
1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现在心理科学已经发现,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非常重要。
而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比如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
我认为对儿童有基本的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具体来说,怎么教育儿童就是儿童观,体现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养育方式以及对基本问题的看法:“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这样的观念是有问题的,不值得提倡。
父母应该把儿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独立个性的人,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
2
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奠基形成的。家庭是学校的预备校,应在家庭教育中倡导生活教育,重视孩子品格、人格、道德、习惯的培养。
此外,作为父母亲来说,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是最关键的。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现在很多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这样就很痛苦。
父母应学会准确了解孩子,顺着孩子自己的天性走,协助孩子成长。
3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
成为他自己
如今,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这是当前社会焦虑的表现,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很多人把上名校当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幸福。当然这些不那么容易评价而是一种主观体验。
那些真正有幸福感的人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他们都有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人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帮助人更幸福地活着。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4
陪伴对孩子很重要
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
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与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
你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抱怨,这个孩子可能会充满抱怨的情绪。家庭里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不少父母都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这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5
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
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6
父母的关爱可以促进
孩子的智力发展
7
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
父亲是男人最好的工作
8
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
但是可以改变
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父母是经常容易犯错误的。那么一旦犯了错误怎么办呢?
我们说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变,最关键的是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更好的方法、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努力、更诚实的态度去改变。
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父母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识影响你自己的行为,也将传递到孩子身上。我认为任何改变都不会迟,当然如果过了关键期人是很难改变的,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也告诫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9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如果体育成绩优秀,但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
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这段时间是很难得的亲子24小时在一起的时光,我认为知识性的学习不是很急的事情,现在应该以亲子共同活动为主体,比如亲子共同游戏,共同去读一本书,然后交流分享,共同去看一部电影,然后讨论交流,还有父母和子女促膝长谈等,这些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我们特别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取这次疫情中的一些现象为主题,比如,关于病毒、关于感恩、关于药物等,完成一次共同的作业,共同查资料、共同讨论,在疫情过去之后形成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这不仅将是一次有效的思维训练,也将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
读完这10点家庭教育心得,
你有哪些感悟?
欢迎留言里与我们一起分享!
文章来源 幼儿教育杂志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加 主编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