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总有一个话题是绕不开来聊:孩子不吃蔬菜怎么办?孩子完全不吃肉怎么办? 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挑食?儿童五花八门的挑食类型,形成原因是什么?挑食是我们饮食习惯培养的问题吗?幼儿园的食育教育能够治疗挑食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非常复杂。因为挑食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 挑食行为的形成受遗传、喂养方式、地方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挑食和偏食的区别
挑食:对食物的外观、气味、口感等外在特征有明显排斥,拒绝特定类型的食物。
偏食:长期偏好某些食物,同时明显排斥其他类别食物,导致饮食结构单一。
挑食更侧重于对食物感官属性的排斥,而偏食更强调饮食种类的单一化。挑食通常影响范围较窄,可通过调整食物种类或烹饪方式改善;偏食则需更系统地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均衡饮食习惯。若孩子出现严重挑食或偏食,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确保营养均衡。
“挑食”的几个原因
挑食,又称挑剔进食,指儿童对食物种类的偏好,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毫无节制,而对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一概拒绝,是一种不良饮食习惯,而不是一种疾病。
生理原因
挑食行为的遗传度较高,这意味着如果父母存在挑食倾向,孩子可能因遗传因素更易出现类似行为,即基因与感官敏感性:因为某种经历对特定的食物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选择尽可能地规避。允许充分相信自己的感受,充分接受自己的本能,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吃。
心理原因
家庭饮食习惯:父母的饮食偏好和喂养方式对孩子影响显著。若父母自身挑食,或过度限制食物种类、强迫孩子进食,可能强化孩子的挑食行为。相反,家庭饮食多样化、用餐氛围轻松,有助于孩子接受更多食物。因为每个人对于食物的气味、口感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身体的防御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免疫系统接触到过敏原食物的时候,会发送一个信号给大脑,激起我们对这种食物的厌恶情绪,从而避免摄入过敏原食物对身体造成损伤。如婴儿期的饮食接触和喂养方式会影响后续饮食习惯。
挑食的影响
营养摄入不均衡
挑食可能导致儿童无法全面获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例如,长期不吃肉类、鱼类或蛋类,可能缺乏优质蛋白,影响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吃蔬菜或奶制品,可能导致维生素D、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增加佝偻病、贫血等风险。
2. 生长发育迟缓
营养不足直接影响身高体重增长。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的关键营养素,缺乏这些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骨龄落后,成年终身高可能低于遗传靶身高。部分挑食儿童还可能出现体重增长缓慢或肥胖问题,因能量摄入不均衡或偏好高热量食物。
3. 免疫力下降
维生素A、C、锌等营养素对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挑食导致这些营养素缺乏时,儿童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反复感冒、感染,病程可能延长,恢复速度较慢。
4. 大脑发育受影响
DHA、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对大脑神经发育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长期挑食导致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甚至影响智力发展。
5. 消化功能紊乱
挑食可能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引发便秘或肠道菌群失调。长期单一饮食结构还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增加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的风险。
6. 心理行为问题
挑食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如对某些食物的恐惧或厌恶。若不加以引导,可能发展为进食焦虑或社交障碍,影响儿童在集体用餐时的表现和同伴交往能力。
7.病理性挑食行为
身体会发出预警,如入睡时翻滚1小时以上,夜醒频繁,睡眠系统崩溃;系统性情绪疏导失效,频繁崩溃,情绪失控;持续性眨眼需要抗过敏药物缓解等。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首先,营养评价及指导,定期到儿童保健门诊测量身高体重,对孩子的体格生长等各方面体检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结果给予相应处理;其次,改善家庭进食环境,作为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促进孩子改变不良进食行为。
挑食仅仅是一个表象,就像冰山的一角,底层有很多问题。 挑食的原因除了食物不耐受而导致不吃某类食物外,还有营养素的缺乏比如缺锌味蕾细胞更新障碍,拒绝肉类、蛋白质;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儿童在食物选择中表现出:更强烈的认知僵化(“只吃某类认识的食物”),更差的味觉适应能力。
什么样的挑食需要警惕?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挑食可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就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识别的框架。这里不是要教大家怎么诊断食物不耐受–那是医生的工作–而是想说,作为食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辨别能力。 普通挑食通常是这样的: 孩子不喜欢某几种食物,但能接受其他同类食物,比如不吃胡萝卜但吃其他蔬菜;或者是阶段性的,这段时间不吃,过段时间又好了;不喜欢但还是能接受一点,不会有特别强烈的生理反应。这种挑食不需要过度担心,尊重孩子的偏好、提供替代选择就好。
但需要警惕的病理性挑食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持续时间长,不是几天几周,而是数月甚至数年;其次是拒食范围特别广,不是不喜欢某几种食物,而是整个食物类别都不吃;再次是反应特别强烈,不是单纯说”我不喜欢”,而是闻到味道就恶心、就反胃。 更重要的判断依据是:有没有其他伴随的症状。 如果一个孩子只是挑食,其他方面都挺好的–精神状态好、睡眠好、情绪稳定、大小便正常,那大概率就是普通的偏好问题。但如果像案例中的孩子那样,挑食的同时还有睡眠障碍、情绪问题、消化系统问题,这些分散的症状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需要关注的”症状网络”。
挑食更侧重于对食物感官属性的排斥,而偏食更强调饮食种类的单一化。挑食通常影响范围较窄,可通过调整食物种类或烹饪方式改善;偏食则需更系统地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均衡饮食习惯。若孩子出现严重挑食或偏食,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确保营养均衡。
幼儿园“挑食”误区
如果这个孩子在你的班上,你会怎么看待她的挑食?会不会也觉得”就是挑食”、”多鼓励鼓励就好了”?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挑食”这件事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层面。
第一个误区,是把挑食简单等同于教养和习惯问题。 “再吃一口奖励小红花”“别人能吃你也能”等常见策略,可能有效但要也分情况。其实挑食也分普通的和病理性的。
? 偏好型:正常味觉选择(如不吃苦味的,喜观甜味的);
? 普通型:阶段性不吃哪种食物过一段时间,可能因为引导或其它外因会恢复;
? 病理型:持续性拒食伴多重症状,比如案例中的广泛拒食以及睡眠、过敏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通过食育教育内容或能有助于普通的挑食,但是对于病理型的挑食能尽早识别是关键,就是这类幼儿还要观察他的午睡和大便等。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吃得一样。 统一配餐、要求每个孩子都吃完、把吃饭情况作为评比标准,这在很多幼儿园是常态。可能对于一部分生理性挑食,或者过敏严重的孩子就不太适应了。 在做食育的日本保育园确实让幼儿自己选择不同食物的情况,并且也鼓励幼儿选择食物的多少可以自己定,但是选了就要吃完。
第三个误区,是把挑食当作一个孤立的问题来看。 在幼儿园里,我们通常会关注孩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但很少会把吃饭这件事和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睡眠问题归睡眠问题,情绪问题归情绪问题,排便问题归排便问题,好像这些都是分开的。 但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挑食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 你看这个孩子的完整画像——一岁半开始严重挑食,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每晚惊醒,便便困难、肠道出血,情绪极度不稳定,还有频繁眨眼。如果我们只盯着”不吃蔬菜”这一件事,就会错过整个症状网络。 幼儿园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能够看到这个”全貌”,前提是我们意识到这些信息之间可能有关联。
幼儿园的食育能做什么?
食育是预防性功能,幼儿园食育能解决普通的一般性挑食,有食育培训的幼师能分辨病理性挑食,以及给家长预警。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真正的食育幼儿园,并不会强行开设“香菜主题”、“芹菜主题”等食育活动,因为这些因强烈味道而产生的挑食是普通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而改善。但是会开展一些更基本的健康食物与不健康食物的主题,从而让幼儿对健康食物产生喜爱,对不健康的食物产生抗拒。 这将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营养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幼儿肠道菌群免受不健康食物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肠道菌群被破坏而产生的后续一系列问题。
调整饮食结构以实现营养均衡:
1.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种类丰富: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涵盖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 谷类为主:每天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蔬果充足:每天蔬菜不少于3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水果200-350克。 蛋白质均衡:每天畜禽肉、鱼虾40-75克,蛋类40-50克,奶制品300-500克,适量豆制品。
2. 控制能量与盐油糖 能量分配:早餐占30%,午餐40%,晚餐30%。 少盐少油:每天食盐不超5克,烹调油25-30克。 控糖限酒:添加糖每天不超25克,成年人饮酒酒精量不超15克。
3.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定时定量:三餐规律,不漏餐,避免暴饮暴食。 足量饮水:每天1500-1700毫升,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
4. 巧用烹饪与食物互换 粗细搭配:主食用全谷物、杂豆与精米白面搭配。 同类互换:米饭、面条互换;鱼虾蟹互换;牛奶、酸奶互换。 清淡烹饪:多蒸煮炖,少油炸、红烧。
餐点管理:
餐前:日间要增加活动量,让孩子体验饥饿感,餐前不喝饮料不吃水果,同时限制两餐之间的零食,两餐之间隔一定时间(3小时左右);
餐时:给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段的食物,营造快乐进食的氛围,鼓励孩子自己进食,不能强迫进食!同时避免在进食时分心(电视、手机、平板、玩具等),控制进食时间(每餐时间<30分钟),逐步引入新食物(8-10次/种),要允许孩子与其年龄相符的进食狼藉。
健康习惯 合理饮食:
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充足睡眠: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时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和营养代谢。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情绪管理:长期压力和焦虑可能影响肠胃功能,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不管是“挑食”还是适度的“偏食”,都是表明在爱自己,只有真正爱自己后才能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冲突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