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店红柿染秋山
马利民
渭北高原的风,携着霜露的清冽掠过义门镇的塬坡,罗店村的柿子树便应声燃起了火焰。四百余年的光阴沉淀在虬曲的枝干里,那些从明清走来的老树,把一整年的阳光雨露酿成枝头的嫣红,从山脚蔓延至塬顶,将苍黄的秋山染成一片醉人的潮红,成为渭北大地最动人的秋日絮语。
村口那棵六百岁的”柿树王”最是壮观,两三个人方能合抱的树干扭曲盘旋如蛟龙出海,皴裂的树皮刻满岁月的纹路,却依然枝繁叶茂,沉甸甸的红柿压得枝桠轻响,年产四千斤的果实是时光赋予的勋章。漫山遍野的柿林里,百年老树随处可见,未经嫁接的原生品种保持着最本真的韧性,叶片在秋风中渐次飘落,只留串串红柿悬于枝头,像千万盏红灯笼点亮了山谷,又似点点星火燎原在高原之上。晨雾未散时,红柿在朦胧中若隐若现,似醉非醉;午后斜阳斜照,果实通透如琥珀,映得树影婆娑;暮色四合时,晚霞与红柿交相辉映,整个村庄都浸在温暖的红光里。
柿子于罗店人,从来不止是果腹之物,更是刻入血脉的生命印记与文化图腾。明清时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饱满的柿子被装进行囊,成为古道上流转的甘甜;饥荒年代,柿子皮混着杂粮磨成的糊糊,是支撑村民过冬的救命粮;上世纪七十年代,精选的柿子远销日韩,一棵果树便能撑起全家的生计。如今,这份甜蜜有了新的传承:村民遵循”选、洗、封、藏”的古法,将红柿酿成琥珀色的醋,酸香醇厚;发酵成十二度的酒,微醺绵长;晾晒成裹着白霜的柿饼,甜糯温润。那层薄薄的柿霜,既是天然的防腐剂,更是清热润燥的良方,藏着祖辈传下的生活智慧。
“柿”与”事”的谐音,让红柿成了最朴素的吉祥寄托。村民对柿树怀有敬畏,相信这些老树能护佑村庄”事事如意”。秋日里递出的一颗红柿,是分享丰收的喜悦,更是传递最真挚的祝福。孩子们在柿树下追逐嬉戏,拾起落在地上的果实吮吸甜汁;老人们坐在门槛上,望着满树红果忆往昔,骆驼驮柿的景象、晒柿饼的忙碌、孩童时的嬉闹,都随柿香漫散开来。游客们穿行在柿林,举着相机定格这份热烈,或是跟着村民体验采摘的乐趣,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果实的饱满,更是岁月的温度。
风过柿林,红果轻摇,落下满地细碎的红光。罗店村的柿子红了,红得热烈而沉静,灿烂而从容。它不与春花争艳,不与夏果抢鲜,在万物凋零的深秋独自绽放,恰如罗店人扎根土地、默默坚守的品格。每一颗红柿都藏着时光的秘密,每一片柿林都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从救命粮到致富果,从古道珍品到文旅名片,不变的是红柿的甘甜,是村民的坚守,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个深秋,不妨赴一场罗店的”盛柿之约”,在漫山红影中,品味岁月沉淀的甘醇,读懂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让那抹透亮的红,成为心底最温暖的牵挂。
温馨提示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