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团队执行力直接关系到保教质量、家长满意度以及园所的长远发展。作为园长,掌握科学有效的管理技巧,能够快速凝聚团队力量,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以下将针对 “立规矩、抓细节、有检查、放点权、提业绩、明奖罚、大格局、用对人” 这八大技巧,进行详细拆解与落地指导。
一、立规矩:筑牢执行的 “制度基石”
“无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团队有序运转的前提。园长在立规矩时,需兼顾 “规范性” 与 “人性化”,避免制度成为束缚团队积极性的枷锁。
制度制定要 “接地气”: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前,可组织教师代表、后勤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例如,针对 “幼儿一日活动流程”,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明确晨检、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午睡护理等每个环节的具体标准(如晨检需检查幼儿体温、口腔、手部卫生,记录特殊幼儿情况),让制度更贴合工作实际,减少执行阻力。
流程公示要 “可视化”:将最终确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册或展板,张贴在教师办公室、活动室等显眼位置。同时,利用园所线上平台(如微信群、公众号)进行同步推送,方便教职工随时查阅。例如,“家长沟通流程” 可明确沟通时间、方式(电话、面谈、微信)、重点内容(幼儿当日表现、需配合事项)及反馈机制,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清晰知晓操作规范。
制度执行要 “一碗水端平”: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园长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同时要求所有教职工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要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处理,避免 “人情干扰”。例如,若制度明确 “教职工需提前 10 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迟到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都应按照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扣绩效分、口头警告)执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二、抓细节:把控执行的 “关键节点”
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一个微小的细节疏漏都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甚至引发安全问题。园长需引导团队树立 “细节至上” 的意识,通过提供明确指导和框架,帮助教职工规避疏漏。
制定“细节指导手册”:针对幼儿园核心工作环节,梳理易忽视的细节点,形成专项指导手册。以 “幼儿食品安全管理” 为例,手册中需明确食材采购(供应商资质审核、食材新鲜度检查标准)、储存(分类存放、温度控制、保质期记录)、加工(餐具消毒流程、烹饪时间要求)、分发(餐前洗手引导、食物温度检测)等每个环节的细节要求,甚至包括 “食材清洗时需浸泡多长时间”“餐具消毒后需晾干多久才能使用” 等具体操作规范。
开展“细节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细节把控专项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教职工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例如,在 “幼儿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 培训中,可模拟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摔倒擦伤” 的场景,指导教师如何快速判断伤情、正确进行消毒包扎,以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反馈,强调 “及时安抚幼儿情绪”“准确记录事故经过”等细节,确保每位教职工都能规范处理突发情况。
建立“细节巡查机制”:园长及管理团队需定期对各工作环节进行细节巡查,重点关注容易出现疏漏的领域。例如,每日巡查班级活动室时,检查 “幼儿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零件松动、边缘尖锐)”“教室内物品摆放是否整齐有序(如书包、水杯是否按规定位置放置)”“教学教具是否准备齐全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等细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教职工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形成 “巡查 – 反馈 – 整改 – 复查” 的闭环管理。
三、有检查:搭建执行的 “监督防线”
有效的检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与偏差,确保团队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高效执行。园长需设计科学合理的检查方式,避免检查流于形式。
明确检查 “内容与标准”:根据园所工作目标和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检查清单,明确每个检查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评判标准。例如,“班级保教工作检查清单” 可包含 “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发展目标、是否具有趣味性)”“幼儿常规培养(幼儿是否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洗手习惯)”“环境创设(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等维度,每个维度再细分具体指标(如 “教学活动设计” 需包含 “目标明确、环节清晰、教具适宜” 等标准),让检查人员有章可循。
采用“多元化检查方式”:结合工作实际,灵活运用日常巡查、定期抽查、专项检查、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团队执行情况。日常巡查由园长或主管每日随机进行,重点关注工作的实时进展;定期抽查可每月或每季度开展,针对重点工作(如招生工作、节日活动筹备)进行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则针对特定问题(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开展深入排查;交叉检查可组织不同班级或部门的教职工相互检查,既能发现他人问题,也能借鉴优秀经验,促进共同提升。
注重检查 “结果反馈与整改”:每次检查结束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相关教职工,对于表现优秀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详细说明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和期限。例如,在检查发现某班级 “幼儿洗手环节秩序混乱” 时,可建议教师 “增加洗手步骤图示、安排值日生引导、分批次组织洗手”,并要求在一周内整改到位。同时,建立整改跟踪机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避免 “查而不改”。
四、放点权:激活执行的 “内生动力”
适当放权给有能力的教师,不仅能减轻园长的管理压力,还能让教师感受到信任与认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工作效率。
精准“识别人才”:园长需通过日常观察、工作考核、同事评价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及创新意识,筛选出具备放权条件的教师。例如,有的教师擅长课程研发,可在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方面赋予其更多自主权;有的教师组织活动能力强,可让其主导节日活动、亲子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明确“放权范围与责任”:在放权时,要清晰界定教师的权力范围和相应责任,避免出现 “权力滥用” 或 “责任推诿” 的情况。例如,将 “班级环境创设的决策权” 下放给班主任时,需明确班主任可自主选择环境创设的主题、材料和布局,但需符合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和安全要求,同时对环境创设的质量和效果负责。此外,要向全体教职工公示放权情况,确保其他教职工了解放权教师的职责,积极配合其工作。
提供“支持与指导”:放权不等于 “放任不管”,园长需为被放权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在教师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园长要定期与其沟通,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当教师主导课程研发遇到瓶颈时,园长可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专家咨询渠道,或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为其出谋划策。同时,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创新,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以指导改进为主,避免过度指责,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五、提业绩:点燃执行的 “奋斗热情”
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推动团队朝着提升业绩的目标努力,进而提高园所的整体竞争力。
设定“合理的业绩目标”:结合园所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清晰、可实现且具有挑战性的业绩目标,让教师明确努力方向。业绩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例如,个人目标可设定为 “每月完成 2 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撰写3 篇教学反思”,团队目标可设定为 “本学期幼儿园家长满意度提升至 95% 以上、幼儿出勤率保持在 90% 以上”。目标设定后,要向全体教师进行解读,确保每位教师都理解目标的意义和要求。
设计“多元化激励方式”:除了传统的物质激励(如绩效奖金、福利补贴),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可包括 “月度优秀教师”“年度突出贡献奖” 等荣誉评选,通过表彰大会、园所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让优秀教师获得认可和尊重;发展激励可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如外出参加教育研讨会、考取专业证书)、晋升空间(如从普通教师晋升为班主任、教研组长),帮助教师实现个人职业成长。例如,对于业绩突出的教师,可奖励其参加全国幼儿教育高峰论坛的名额,或优先推荐其参与园所管理岗位的竞聘。
建立“公平的业绩评估体系”:为确保激励措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需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估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评估内容可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质量、业绩完成情况、家长反馈、同事评价等多个维度,评估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如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业绩完成情况,通过面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作为激励措施实施的依据,确保 “奖优罚劣” 落到实处。
六、明奖罚:树立执行的 “价值导向”
明确的奖惩机制能够引导教职工规范自身行为,鼓励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推动家长工作和保教质量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制定“清晰的奖惩标准”:根据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可量化的奖惩标准,避免奖惩过于主观随意。例如,在 “家长工作” 方面,可规定 “每月主动与家长沟通次数达到 10 次以上,且家长反馈良好的教师,给予绩效加分奖励;因沟通不当导致家长投诉,且未及时妥善处理的教师,给予扣绩效分、口头警告等处罚”;在 “保教质量” 方面,可规定 “班级幼儿在体能测试、认知发展评估中达标率排名前三的教师,给予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励;因护理不当导致幼儿出现安全事故的教师,根据事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罚(如停职反省、扣除绩效)”。
确保“奖惩公开透明”:每次实施奖惩时,都要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园所公示栏中进行公开,说明奖惩的原因、依据和具体内容,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例如,在表彰 “月度优秀教师” 时,要公开该教师的优秀事迹(如成功组织亲子活动、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和评选依据(如家长满意度调查结果、同事投票情况);在对违规教师进行处罚时,要公开违规事实(如迟到多次、工作失误导致不良后果)和处罚决定,避免私下奖惩引发教职工的猜疑和不满。
注重 “奖惩的及时性与适度性”:奖惩措施要及时实施,避免 “时过境迁”,降低激励和警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