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儿童】
[做眼中有光的教师,育心中有爱的儿童]
一、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置
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三、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也是幼儿有效地进行同伴交往、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层次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的材料和环境。
一是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活动性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因此,教师要在班级中开设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并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在活动中使用、探索和创造。
例如,在建构区中投放大型积木能够让幼儿懂得合作可以建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在阅读区中设放多彩的图书和画报,让幼儿体会到耐心等待,就一定会看到最受大家喜爱的《猫和老鼠》、《大迷宫》……
二是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维果斯基的“合作建构论”使我们得到了重要启示,即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例如,在大班“帮蜘蛛结网”的主题活动,幼儿自由结组、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网,然后共同创作,用自己的作品来亲手创设班级的环境。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去交流、讨论、协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幼儿在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是一日生活的环境创设。
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适当的环境。例如,某小班幼儿在饮水时,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教师就在水桶一侧的地面上贴了一串小脚丫,并在桶壁上贴了一张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饮水时,一定要踩着小脚丫,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与桶壁上的笑脸相对时,就是笑脸在请你饮水。他的大眼睛在看着每一位小朋友,谁做得最好,笑脸就笑得最开心。”
同时,教师要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会很快就改掉了饮水拥挤的坏毛病,做到排队饮水。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所以说创设自由、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幼教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
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作者,邵洁: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加 主编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