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日常运营中,保健老师的巡班工作是幼儿健康安全的核心防线,但长期以来,“巡班无重点、操作无规范、记录无闭环” 等问题,导致不少保健老师陷入“忙而无序、劳而无效”的困境。其实,只要将每日巡班拆解为晨间、午餐、午睡、起床、离园五大核心时段,通过标准化流程、精细化要点、可追溯管理,就可以实现幼儿健康风险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
一、晨间第一巡(8:30–9:00):筑牢入园健康第一道屏障
(一)晨检异常:以 “三色预警” 实现精准追踪
建立标准化晨检登记制度,聚焦咽部发红、体温异常(≥37.3℃)、皮肤出疹、精神萎靡等核心症状,划分三级预警并配套处置流程:
-
红色预警:针对确诊传染病、高热惊厥等情况,立即启动隔离室管控流程,专人陪护幼儿并第一时间联系家长送医,同时记录幼儿症状特征、接触史,同步报备园所负责人及属地卫生部门;
-
-
黄色预警:针对轻微咳嗽、咽部红肿、轻微皮疹等非紧急异常,为幼儿建立 “当日健康追踪台账”,标注症状细节(如咳嗽频率、皮疹位置),告知班主任重点观察,每 2 小时记录一次症状变化,离园时向家长详细反馈并建议居家观察;
-
绿色预警:确认无异常的健康幼儿,完成晨检登记后正常入园,同时提醒班主任关注幼儿晨间活动状态,形成 “晨检 – 班级观察” 的联动机制。
(二)出勤动态:以 “三查三问” 形成管理闭环
出勤数据是预判健康风险的关键依据,需通过 “三查” 核实基础信息、“三问” 补充动态信息:
-
三查:查签到表核对实际到园人数与应到人数,排查未到园幼儿;查请假记录逐一明确缺勤原因(病假 / 事假 / 其他),重点标注病假幼儿的病因;查往期追踪台账,确认此前异常幼儿的康复情况及返园证明;
-
三问:问班主任了解前一日幼儿在班的饮食、睡眠、活动异常;问送园家长补充幼儿居家健康信息(如夜间睡眠、晨起饮食、有无不适);问保健岗记录员,衔接前期幼儿健康数据,确保出勤管理无信息断层。
(三)早餐督导:以 “五感评估法” 把控饮食安全
早餐的安全与营养直接影响幼儿上午活动状态,需通过多维度评估实现全流程管控:
-
看:观察餐食色泽(如蔬菜是否新鲜、主食是否无霉变)、食材搭配是否符合幼儿营养需求;
-
闻:逐一排查餐食、食材有无异味,杜绝变质食物上桌;
-
尝:测试热食温度(需≥60℃),确认辅食调味是否符合幼儿低盐低糖标准;
-
摸:检查餐具是否清洁干燥、无油污,分餐工具是否经过消毒处理;
-
听:收集师生对早餐口味、分量的反馈,每周汇总调整餐食搭配,兼顾安全性与适口性。
二、午餐第二巡(11:15–13:00):分阶段把控饮食健康全流程
(一)餐前准备:聚焦消毒与卫生,从源头杜绝风险
餐前巡查核心是核查 “消毒合规性” 与 “操作规范性”:
-
消毒核查:确认消毒液配比符合园所规范(如 84 消毒液 1:100 配比用于桌面消毒),餐桌完成 “一擦二消三冲” 流程(先擦除残渣,再用消毒液擦拭,最后清水冲洗);
-
操作核查:分餐人员需全程佩戴一次性口罩、手套,餐食留样严格执行 “125g / 份、标注日期 + 餐次 + 责任人” 标准,留样容器密封后存入专用冰箱;
-
食材核查:检查当日食材溯源凭证,确认食材新鲜度,杜绝过期、变质食材进入加工环节。
(二)进餐管理:兼顾安全、营养与习惯养成
进餐阶段需同步关注饮食安全与幼儿行为规范:
-
安全管控:巡查餐点温度(热食 40-50℃),避免烫伤;关注过敏体质幼儿的专属餐食是否单独分餐,挑食幼儿是否有替代营养方案;
-
习惯引导:观察教师是否规范引导幼儿自主进餐,纠正挑食、打闹、边吃边玩等行为,确保进餐秩序;
-
分量把控:根据幼儿年龄(3-4 岁 / 5-6 岁)调整饭菜分量,避免过量或不足,记录幼儿剩余餐食情况,为后续餐食调整提供依据。
(三)餐后规范:践行 “20+20” 原则,强化健康防护
餐后管理需聚焦消化与口腔健康:
-
执行 “20 分钟散步 + 20 毫升温水漱口” 制度,督导班主任带领幼儿缓慢散步,避免剧烈活动,漱口时确保幼儿掌握正确方法,预防龋齿;
-
环境清理:检查幼儿餐具是否及时回收至消毒区,桌面、地面是否无食物残渣,餐后垃圾是否分类处理,为后续活动营造卫生环境。
三、午睡第三巡(13:00–14:00):安全防护关键期,细节零疏漏
(一)环境调控:精准把控温湿度与空间布局
环境参数直接影响幼儿午睡安全,需严格遵循标准化要求:
-
温湿度管控:春秋季室温保持 22-24℃、夏季 26-28℃、冬季 20-22℃,湿度稳定在 50-60%,定时开窗通风(每 30 分钟通风 5 分钟),避免直吹幼儿;
-
空间布局:床铺间距≥50cm,清除床周尖锐物品(如笔、发卡、玩具零件),检查床栏、床垫是否稳固,杜绝磕碰、坠落风险。
(二)睡姿管理:“三步巡查法” 保障呼吸与保暖
采用分时段巡查模式,覆盖午睡全程:
-
首巡(13:10):逐一检查幼儿是否佩戴发卡、项链、手链等危险物品,及时摘除并做好登记,确认幼儿衣物无绳带缠绕风险;
-
中巡(13:40):重点纠正趴睡、蒙头睡、侧卧压口鼻等不良睡姿,确保幼儿呼吸顺畅,对入睡困难幼儿,配合班主任安抚,避免哭闹影响他人;
-
末巡(13:55):查看幼儿被褥覆盖情况,触摸幼儿后颈判断体温,及时增减被褥,避免着凉或过热。
四、起床第四巡(14:00–14:30):过渡期防护,健康与环境双保障
(一)起床护理:落实 “三缓原则”,平稳过渡状态
针对幼儿从睡眠到清醒的生理特点,制定渐进式护理流程:
-
缓坐起:提醒班主任引导幼儿先躺卧睁眼 1 分钟,再缓慢坐起,避免突然站起引发体位性头晕;
-
缓穿衣:指导幼儿先穿上衣、护住腹部,再穿裤子,对行动迟缓的幼儿(如肥胖、体弱幼儿)提供协助,避免受凉;
-
缓下床:搀扶低龄或肢体协调性弱的幼儿下床,检查地面是否干燥,防止滑倒。
(二)健康观察:筛查 “三异常”,及时处置风险
起床后是幼儿健康异常的高发时段,需重点排查:
-
观察面色是否潮红、有无苍白 / 青紫,排查发热、贫血等问题;
-
观察呼吸是否急促、有无喘息,警惕呼吸道不适;
-
观察精神是否萎靡、有无烦躁哭闹,及时测量体温,排查低血糖、发热等情况,异常者立即联系家长。
(三)环境管理:执行 “双通风” 标准,确保空气清新
起床后立即开启对流通风≥15 分钟,更换室内污浊空气;待幼儿全部离开午睡室后,按规范开展紫外线消毒(无人状态下,消毒时长 30 分钟),详细记录消毒时间、操作人、消毒区域,确保流程可追溯。
五、综合第五巡(15:30–16:30):闭环管理,守好离园最后一关
(一)食品安全:留样与储存双达标
核查当日餐食留样是否符合 “125g×48h× 上锁管理” 标准,留样冰箱温度控制在 0-4℃,登记留样取出时间;检查剩余食材是否按 “分类密封、标注日期” 储存,变质食材及时销毁并记录,杜绝二次使用。
(二)消毒规范:全流程闭环管控
确认餐具完成 “一冲二洗三消四保洁” 流程(冲洗残渣→洗涤剂清洗→100℃高温消毒 15 分钟 / 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密闭保洁柜存放);核查玩具、地面、卫生间等高频接触区域的消毒记录,确认消毒方式、时长、责任人齐全,做到 “消毒有记录、记录可核查”。
(三)离园准备:“三查三对” 确保安全
离园前最后一道核查流程,兼顾健康与安全:
-
三查:查幼儿体温(离园前复测,≥37.3℃暂缓离园)、查身体有无新增外伤、查衣物是否整洁齐全(如袜子、外套是否遗漏);
-
三对:对实到人数与登记人数,确认无幼儿滞留;对幼儿个人物品(书包、水杯、换洗衣物),确保无错拿、遗漏;对接送人身份信息,核实是否为备案监护人,非备案人员需电话确认家长授权。
同时,向家长简要反馈幼儿当日饮食、睡眠、健康状态,对黄色预警幼儿,告知症状变化及居家护理建议。
保健老师的五巡闭环工作法,本质是将看似琐碎的巡班工作拆解为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模块,既解决了 “巡什么、怎么巡、如何管” 的实操难题,也通过闭环管理实现了健康风险的全周期防控。
那么对于园长而言,如何量化、科学地检查保健医的工作成效,我们也提供了一套细致的工作检查表:
对于幼儿园而言,这套工作法不仅能提升保健工作效率,更能为幼儿构建起全方位的健康守护网,让保健老师从 “手忙脚乱” 的被动应对,转向 “有章可循” 的主动防控,真正发挥保健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END
【中国幼师】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以“专业·实用·前沿”为核心,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关注我们,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
扫码即可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