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
孩子在建构区搭完积木就无所事事
-
角色游戏玩来玩去只有“做饭”和“看病”
-
明明材料不少,但孩子仍然玩得不投入,还会出现游戏简单重复,甚至游荡观望的现象
……
问题出在哪里?或许不是孩子“不会玩”,而是当前区域环境不能很好地支持孩子深度自主游戏。我们都知道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的核心是自主、开放、充满激发性,基于此,两种解决思路可供大家参考:一是在现有情况上调整,二是对走廊游戏进行优化,让游戏流动起来,打造“室内-走廊”联动的游戏环境。
图片 | 温州市泰顺县鹿泰实验幼儿园
01/
区域游戏环境调整
老师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即:材料的开放性,材料是框住还是解放孩子?区域的联动性,空间是彼此割裂还是自由联通、支持延展?规则的支持性,规则是限制探索还是支持试错与创造?接着再根据孩子不同的游戏行为和状态,分析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调整。
>>> 材料:增加吸引力和邀请性
? 孩子玩法单一或同质化(玩法、作品类似)
可能存在问题:高结构材料过多或低结构材料被高结构化
调整策略:在区域中展示将材料创造性组合后的作品,如“纸箱+轮子=运输车”,激发孩子的游戏想法,实现“一物多玩”
? 孩子缺乏创造性组合(不会把不同材料组合着玩)
可能存在问题:缺少低结构的“百搭”材料
调整策略:各区增添开放性材料,如石头、瓶盖、毛线、夹子,支持孩子自由组合
? 孩子会争抢热门材料,但冷门材料无人问津
可能存在问题: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孩子当前兴趣
调整策略:通过观察或开展一些小调研,了解孩子最近感兴趣的主题,如“恐龙”“小汽车”,扩充相关兴趣材料
>>> 区域:更开放、有互动性
? 孩子无跨区联动(材料搬不出去、游戏止于本区)
可能存在问题:区域之间被物理隔断,如柜子、墙,或是主题、玩法有隐形预设
调整策略:高需求、高开放材料要在多个区域投放,并增加搬运小推车,允许材料在各区域流通,如孩子把积木带到角色区开“超市”
? 孩子出现无所事事、游荡、简单重复的游戏状态(不知道玩什么、去哪玩)
可能存在问题:材料无趣、无挑战,不能激发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游戏意图
调整策略:各在区域内投放多个开放性的任务卡/挑战卡(游戏邀请函),如“你能搭一座让三辆小车同时通过的桥吗?”;创设焦点探究区
>>> 规则:支持试错与创造,让孩子的思维更有深度
? 总有孩子不停问老师关于材料、玩法的问题
可能存在问题:老师的主导性较强,孩子缺乏“试错、调整”的心理安全感
调整策略:和孩子共同制定“游戏公约”,提供可视化规则,如游戏后将玩具放回原位
? 孩子缺乏创造性想法
可能存在问题:孩子觉得环境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不强
调整策略:设置“兴趣墙”“问题墙”记录孩子的发现与问题,如图文记录“今天你发现了什么”(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想法与想探究的问题)
02/
优化走廊游戏
真正的自主游戏环境,应当是开放、流动的,它能激发、满足并支持孩子的游戏意图。作为连接各班级的公共空间,走廊天然具备这样的特性,如果能打破“教室门”的边界,将其纳入游戏生态,不仅可以拓展游戏的空间,更能激发孩子玩出跨区域的复杂游戏。
目前很多班级已经在进行走廊游戏,如何进一步优化呢?整体思路是增加主题游戏的开放性,有以下策略:
“丰富材料+开放性跨区任务+设置问题墙”
? 丰富材料:增加主题区和其他区材料,避免过于单调
? 开放性跨区任务:设置一些任务卡,使“教室-走廊”空间联动起来,但注意不是简单地“把游戏搬到走廊”。
? 设置问题墙:主题游戏中的发现、问题等贴出来,可以令孩子的思维更深入
具体运用以孩子们常玩的“娃娃家”和“海底捞”为例:
>>> “娃娃家”调整策略(小班)
? 材料投放
从美工区、自然角等区域选择孩子常玩的低结构材料投放到娃娃家,如:毛线、毛根、碎布头(做衣服、杯子),小纸盒、瓶盖(做锅、碗、食物);小夹子、松果(做发夹、玩具)。
? 设计任务卡(“实物+照片”,无文字)
比如想让孩子带娃娃做帽子,老师可以先准备照片(美工区剪刀、做好的帽子),然后在硬卡纸上粘贴娃娃玩具+照片,挂在娃娃家位置明显的地方。
? 设置问题墙(无文字)
老师们可以用画或贴的方式,不同的组合能引起孩子不同地思考,如宝宝哭脸+食物图片(苹果、饼干、牛奶)+问号,能引导孩子思考“宝宝饿了,喂他吃哪种食物?”;如乱糟糟的娃娃家+收纳筐图片+问号,能引导孩子思考“怎么收拾才整齐”。
图片 |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五幼儿园新城分园
>>> “海底捞”改造策略(中大班)
? 材料投放
从教室数学区、角色区选择纸笔、价签、小碗等材料投放到“海底捞”。
? 设计任务卡(“图示+符号”,少字多图)
如想让孩子设计新菜单,老师可以准备三张图片(空菜单图、美工区彩笔图、填好的菜单图),在卡纸上依次粘贴,并添加文字“设计新菜单,吸引客人”。
? 设置问题探究墙(图文结合)
老师可以将问题用文字写出来,然后贴相应图示引导孩子探究。
如问题可以是“哪种锅底最受欢迎?”,接着在下面贴上红、白、菌汤图片、三个小筐图片(作为“投票箱”)、记录表图片,引导孩子做一些小调查,锻炼他们统计、比较、表达等能力;
如问题可以是“一份牛肉丸该收是多少钱?”,接着贴上牛肉丸图片、不同价格标签(5元、10元、15元)、问号,引导孩子讨论、定价、计算。
图片 | 芮城县党政幼儿北园
在此基础上,孩子的游戏会迅速丰富起来,但仍需要老师持续支持:可以将室内游戏和走廊游戏时间进行整合,保证至少有连续的1个小时游戏时间;可以简化做计划方式,用聊的方式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即可,从而缩短做计划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游戏;可以观察孩子玩的情况,及时增加新的任务卡,让游戏更加深入……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但为什么会出现游戏不精彩或是简单重复的现象呢?也许我们可以先从游戏的土壤——环境入手去思考。今天分享的一些细小调整策略,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游戏。
想了解更多环境创设内容,老师们可参考下方书籍!
封面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乐星幼儿园
创作 | 阳阳 小白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