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热闹街巷,
听到街坊邻里的成都话热热闹闹。
登上小小山岗,
清风里都飘着家乡话的温柔。
这些藏在身边的声音,
都是家乡最动听的故事。
快来和一幼萌宝们一起说家乡话吧!
一、什么是方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方言吗?”
“我知道,方言就是摆龙门阵!”
“方言就是老家说的话啊。”
“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说,我只会说普通话。”
“我知道!我会说方言,就是:倒拐子、磕膝头儿。”
方言是历史给我们每个人刻下的地方烙印,是地域文化抹不去的胎记。它更像是家乡的“专属悄悄话”,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小听到大的话,是一开口就藏不住的家乡情怀。它藏在日常的招呼里、甜甜的童谣里,跟着它,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二、探寻城市方言角
方言的生命力,藏在人与人的交流里。这些城市的角落,至今还“飘”着最地道的成都话。家长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街头巷尾,在方言墙、方言广告牌那些充满本土气息的文化装置间,探寻熟悉的字句与语调。他们发现、感受、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便被成都浓烈的川味氛围轻轻包裹着。语言,原来可以如此亲切而鲜活。
方言角打卡成功!拾起满满的家乡味!念着地道的方言“巴适”“安逸”“好耍惨了”“丁丁猫”,仿佛闯进了生活的小剧场,边玩边学超有趣,下次还要这样“摆龙门阵”!
三、看我绘方言
方言不仅能说、能唱,更能用小小的画笔“画”出来。在“绘方言”的活动中,孩子们遇见了那首经典俏皮地《丁老头儿》童谣,并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创作。
根据这段充满童趣的成都方言童谣,小朋友们用画笔描绘出了他们心中的“丁老头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边念着朗朗上口的歌词,一边将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画面:
“养了两个儿”——圆圆的眼睛随即浮现。
“三天不吃饭”——饱满的额头登时显现。
“围到锅边转”——圆圆的笑脸随之登场。
“买了三根葱”——翘起的头发马上添加。
“花了三毛三”——大大的耳朵顷刻出现。
“买个大冬瓜”——胖胖的身体立时画全。
“花了八毛八”——圆圆的扣子旋即缀上。
“买根大油条”——稳稳的双脚即刻站好。
“花了六毛六”——摆动的小手顿时长全。
就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丁老头儿”在童谣与色彩中诞生了。通过这趟绘画之旅,抽象的方言词汇化为了孩子们笔下可触可感的形象,让他们在纯粹的快乐里,更深刻地记住了成都话的韵味与魅力。
四、传唱童谣
说着、画着、唱着,这一趟成都话的奇妙旅程,悄悄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抑扬顿挫,那些街头巷尾的市井话、不仅留在了童谣里、画笔下,也融进了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乡音里。
方言是根、是情,也是我们天府娃从小带在身上的文化印记。希望这份暖暖的家乡味,陪他们走过更远的路,看更大的世界——无论走到哪儿,一开口,还是那个地地道道的成都娃儿!
说家乡话,当成都娃,下回,又慢慢摆哈!
《蓉城娃学方言》
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用爱帮助儿童寻找生命的支点
撰稿 | 刘峻麟 杨 茜
编辑 | 刘峻麟 杨 茜
初审 | 朱 慧 余 璐
复审 | 苏利君
终审 | 王 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