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到现在我园一直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在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带着教师针对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研,从而促进教师最快的专业提升。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曾经历过教研组织者一言堂,也经历过全部内容由教师无目的地讨论,到现在基本上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研训合一的模式进行有目的地园本教研。作为教研组织者,我不但是老师们的支持者、引领者更是合作者,需从多方面帮助教师解决真问题,真正将解决的方法运用到当前教育实践当中。
一、激发教师参与兴趣,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
从上学期起,我园开始探索以小托班组为试点的“户外区域游戏的研究”。每次都是分组教研,教研的内容也都是由保教管理者提出,而且多以培训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研讨,小班教师对于户外区域游戏的理论清楚,但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具体指导、操作,老师们依然一头雾水。怎样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真问题,是我们本学期探讨的首要问题。
在学期初,我们针对教师设置了园本教研调查问卷,通过教研问卷,教师们对于户外区域活动的困惑随之而来。我协同年龄组长将问题一一梳理,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期教研计划。在公布计划时,有一位老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困惑终于要在教研活动中解决了。”
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时我会把时间充分地留给老师们,可是老师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畅所欲言,不是低头不语,就是推三阻四,教研活动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并没有解决教师的困惑。于是我询问教师为什么不愿畅谈的原因,是我的问题没有找准,还是她们根本不知道怎样说?通过反复沟通,我发现更多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找对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以及没有充分给予教师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至于教师形成只听不说的习惯,成为教研活动的被动学习者。了解到这些原因后,我开始调整教研活动思路,通过发现教师在组织户外区域活动中的问题,将问题梳理,变成教研活动中讨论的点,并要求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我发现老师们话多了,每次围绕着几个问题会争论的“面红耳赤”,活动当时不愿表达的老师也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动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学习者。
二、用自身的专业引领教师,做专业学习的领路人。
自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我就一直在学习领会《指南》的精神,它就像一位长者,告诉我们工作的方向。在《指南》中除了指明幼儿年龄特点和提供教育措施之外,还提出幼儿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一点我感觉尤为重要。因此,我会不断地通读《指南》以及《指南》解读,为在活动中解决教师的困惑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
在本学期开展教研活动时,我每次都会要求大家带着《指南》。在问题提出后,老师们从来都是就着问题说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后我会再反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老师自己都说不上来原因。看似热闹异常的教研活动,只是解决了留在浅表的问题,教师并未从幼儿层面上理解为何要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在多次教研活动后,我发现教师每次带来的《指南》就像被人丢弃的婴儿无人问津,我再一次地调整策略,将主动权交给老师们,每次提出问题后,我会先请老师们从《指南》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后再结合教育建议,从而寻找出当前问题的解决办法。
久而久之,老师们已经逐渐形成随手带《指南》,随手翻阅《指南》随口说《指南》。作为一名教研活动的引领者,我每次都会将老师们的问题、困惑进行记录,结合《指南》进行有次序、有步骤地剖析,并将教师的零散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给予教师清晰的做法,让老师们真正在教研活动中受益。
三、 理论联系实践,做老师活动中的合作者。
教研活动重在体验、操作,教师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知道自己所讨论的内容是否真的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学期中,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的研讨,在学习了优秀园所的活动经验后,托小班组和中大班组呈现出两套户外活动组织方案。
托小班组是以户外器械、场地、老师固定,幼儿流动的开放式组织户外区域游戏,所有的老师都是重点引导者,既要保证来到本区域幼儿的安全,还要保证幼儿能在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活动的质量,幼儿能得到体能活动的指导。而中大班组则以班级为固定群体进行区域交换,教师随着幼儿流动而流动,既可保证幼儿的安全,还能保证幼儿每个区角都能玩到,教师也能关注和指导到幼儿活动。
两种组织形式在研讨过程中似乎都有优势,而且也都合理分配。但在实践过程中,中大班组幼儿参与活动意识不够积极,教师依旧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喊叫来指导幼儿户外区域游戏。特别是在转换区域时,由于我园场地有限,幼儿集体大队伍转换经常会从操场的一头走向操场的另一头,造成幼儿时间的浪费。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托小班组活动时,我们发现幼儿的活动比较有序,而且已经形成听音乐自由转换活动场地,更换游戏内容的模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都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活动。于是我们请中大班组实际观摩托小班幼儿的活动,并尝试以托小班的模式开展大中班区域游戏活动。
之前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如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所致喜欢自由跑动、不守规则、不愿与同伴互助、活动场地划分不合理等。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教师一步步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在区域设置方面,我们将最初简单的投掷区、平衡区、跳跃区与民间体育材料和大型器械相结合,变成了符合大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的民间体育区;把之前简单的跳盒、跳袋与跳房子相结合,把跳大绳和跳小绳、跳竹竿等民间游戏材料加入到跳跃区,让跳跃区材料更加丰富;还将推小车、骑独轮车的场地添加红绿灯、拐弯车道等,利用游戏情境吸引到幼儿参与其中。
在老师指导方面,我们打破只有孩子玩,老师看的模式,每个区域除了有固定指导的老师,还有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老师,幼儿在和老师共同游戏的过程中更加能领会游戏的玩法,也能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到学期末,我园已经初步形成户外区域游戏的跨班级跨区域的活动模式,孩子们每周都会期待户外区域联合游戏的时间,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共享的快乐和自主的快乐。而老师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提升了对户外活动的理解,真正理解了《指南》中所说的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成长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正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带领着年轻的老师们不断学习《指南》,一步步了解幼儿、理解幼儿,为成为反思型老师做努力,相信我们会在教研的路上一路前行,越来越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由本文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