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主要想谈的是关于社会性方面。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获得社会经验的环境。她说,只有当教育给不同成长时期的人,提供了拥有社会经验的途径时,社会才会被建立起来。当孩子进入到儿童之家时,他其实就爬上了可以获得社会经验的梯子。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些孩子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学习者。我们告诉他怎么做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帮助他获得这些经验,获得如何做这些的经验。
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些原则,我们可以想一下在中国,实施这些原则的同时都会遇到什么。首先我们会有一个混龄的环境,然后我们所提供的这个环境的必要的因素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的孩子必须要有三年的跨度,然后在儿童之家中,这样一个混龄的环境模拟了一个迷你的小型社会。这让那些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吸收别的孩子来进行学习,这也同样允许那些大的孩子来帮助小的孩子,所以这样一种方式会让所有孩子进入到一种社会角色当中。大孩子会有一些责任心,并且发展出同理心,理解那些不能像他们做的一样好的人。大孩子会知道如何给别人提供刚好足够的帮助,来让别人建立自信,而不是给别人提供太多的帮助,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用。小孩子会从大孩子的行为当中吸收到这一点,他会知道如何给别人一点帮助,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当我们自己获得了一些这样的经验之后,我们其实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别人,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融入我们。所以很容易看到的是,当一个教室是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一点一点的发展。所以因为对于一个新的教室来说,那些大孩子他们自己并没有一个榜样模范在那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经验,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教室还在不断成长中。
我们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室,并且认识到我们的教室发展到哪一步。那些大的孩子是不是用一种很社会性的方式在和小孩子互动,那些小孩子得到了什么。而如果我们没有成功的话,那么为什么呢。然后我能做一些什么来改变这些呢?我能做一些什么来让他们改变呢?也许他们并没有一个榜样,那么他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我们可以跟一个大孩子说,你跟我一起来,我要去帮助一个小孩子,你跟我一起去看一看。然后我们甚至可以跟这个大孩子说,你可以跟这个小孩子来做擦亮的示范,你也可以跟这个小孩子来做汉字的工作。蒙台梭利说,在一个有35个孩子的教室中,就有35个老师。所以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要自己这样做,同时要推动孩子,让他们可以去互相合作,让他们创造出一个具有合作性的社群,这样孩子才能发展成一个不像我们的人。
在混龄环境中的另一点好处是,在这里没有竞争。在这个环境当中,孩子不会像那种传统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去有意识的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在一个同龄的环境当中,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谁是聪明的孩子,谁是不聪明的孩子。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有这样的现象,但在英国有一些学校里面,每周都会有一个排名表,把孩子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即便孩子只有5岁,他们也会给孩子排名说,你是第一名,还是第35名。然后他们在墙上会有一些“听话表”,就是孩子很守规矩很听话的话,他名字旁边就会有一个小笑脸。当这个孩子行为不太好的时候,他名字的旁边就会贴一个乌云。然后有一天老师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他才5岁,他从学校回来之后就跟他妈妈说,“这个礼拜我有两天得到了乌云,所以我有可能出不来了。”所以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人们总是想控制孩子的行为,总是想通过给孩子打一些标记,打一些分的方式来让孩子做的更好,这样的话孩子可能真的就会出不来了。
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环境当中,在一个混龄的环境当中是不存在竞争的。孩子会知道,现在我在做的是这个,下一次我会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和我的朋友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而且很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把我们的环境人为地分割成两个区域,有很多人会说我们这里是一个混龄的环境,但是这边是给五岁的孩子工作的,那边是给三岁到四岁的孩子工作的。这些人可能会说是的,这些五岁的孩子需要专注,所以我需要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无论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保持专注。所以如果我们人为地把教室分割成两个区域,那么我们其实就拿走了可以帮助孩子的一些东西,我们拿走了帮助3岁或者4岁小朋友可以练习的一些东西。但是也有人跟老师说,我知道在蒙氏的环境里没有竞争,但是孩子是不是需要一些竞争才能够真正的和现实社会连结起来呢,因为在真正的社会中是有竞争的,有很多家长会这样问。他们说的是对的,其实世界上确实是存在着非常可怕的竞争。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我自己知道什么,如果我们很自信,如果我们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和其他人一起在小组中工作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融入进这个社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和这个社会互动。我们不应该想要创造出一些能够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有这样的意识去融入到一个竞争多社会中的人,因为这并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谈一个关于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自由。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给孩子自由,让他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工作。我们也需要给孩子自由,让他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要记得,我们所说的这些工作,并不仅仅是指那些教具,其实这些工作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
例如说,孩子需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自由,所以这样一种自由让孩子可以在面对冲突、面对问题的时候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让他们可以自己发展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记得,孩子做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老师一直介入孩子,去帮他找到解决的方法,或是去帮他分对和错的话,那么孩子就不能学会自己解决的方式。所以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想要依赖别人,他就会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跑到老师旁边,跟老师说:我是这么想的,他是那么想的,这好像不太公平。
所以我们要确保我们首先退后、观察这个冲突,观察孩子是不是能够自己解决,而当我们觉得孩子没有办法合作,没有办法沟通相处,将要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介入。而且即便是我们介入了孩子的冲突当中,我们也不要告诉他,你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去思考这个解决的方式可以是什么。就像当孩子在做地图拼图,或其他工作的时候,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不会直接帮助他一样。当孩子遇到冲突,我们也不应该介入,直接帮孩子解决,而是应该给他足够的帮助让他可以试着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说,你们两个都想做粉红塔,你们两个也都铺好了地毯,那么你们觉得接下来该怎么样,你们两个人才都很高兴呢?让孩子自己来想一个解决的方法。也许昨天的时候,前天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今天他很有可能就解决来。也许孩子会跟我们说,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孩子说,我觉得很明显应该我来做。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可行的建议,让他们可以去想一想。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哦,那现在你先做,等你做完了之后,你去把那个男孩叫过来,让他做。或者我们也可以跟孩子说,也许你们两个可以一起来做游戏,因为你们两个都准备好了地毯,所以你们可以一起用粉红塔来做游戏。那么接下来你们为什么不谈一下你们究竟想要做什么呢?然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走开。因为如果你一直在那里看着的话,孩子总感觉你就会帮他们解决,所以我们需要走开。也许孩子关于接下来该怎么做的讨论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你可能会想孩子现在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看一看接下来该怎么做上,而没有在做事情。而且如果你觉得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孩子并没有在工作,那么你就错了。因为孩子现在在做的这个事情,会比他做粉红塔更加重要。
所以这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这可以帮助他建立人格,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互动,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有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种事情也应该是孩子的工作,我们往往认为那些工作就是指儿童之家放在柜子上的那些教具。所以如果孩子整个上午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觉得很高兴。然后我们可以说,今天整个早上,这两个孩子都做了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发展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当然如果我们发现那两个孩子没有办法再谈了,快要打起来了,我们必须要回去,我们要想一想可以给什么更多的建议。有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其实应该是我们最后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用不到这个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同时我们也像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我们应该相信别人。而另一个阻碍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因素,就是在教室当中有了太多的成人。
在我们的教室可能会有一个受训的老师,一个助教,35个孩子,这样的状况是很好的。而且这样一个助教他也不应该用一种会打断孩子或者介入孩子的方式来和孩子进行互动。例如,当我们还有助教没有事情可以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找一个地方坐下,必须要坐下。因为如果当你在教室当中来回走动,来回在看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一直会有人来帮我解决问题。而当孩子抬起头来环顾四周的时候,如果他发现大家都是没空的,那么他就会回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当中,回到自己的困难当中,他们就会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这样一种氛围应该是我们想要创造出来的。其实,助教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受过训,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去帮助孩子以及怎么帮,但是助教没有,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帮助这些孩子。所以这个助教很有可能就会介入,然后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要思考我们如何花一些时间努力地去培训我们的助教,让他知道可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如何协助孩子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培训我们的助教,否则的话,当我们在做示范的时候,我们助教就会在教室里面走来走去,并且按照一种传统的方式帮助孩子。这个传统的方式就是指,他替孩子做事情。而且现在我们在整个中国都开了很多3-6的助教课程,同时我们开了很多主教课程。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助教来参加其中一个。
工作只有一份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我们在教室当中,每一个工作只提供一份,对社会性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这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如果他想做一个别人正在做的工作,那么他就必须等待。也许这个孩子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也许这个时候就会有冲突。其实这样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有机会去练习自己解决冲突。而且同时这也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练习他们的耐心,因为孩子的耐心并不来源于我们告诉他你要有耐心,而来源于他自己可以练习。而且我们说过孩子是非常具体的学习者,所以他们会通过经验学习。他们不会通过我们告诉他的方式学习,他们必须感受才能学习这些东西。
很多人其实他们觉得在教室里面放一份粉红塔,一份竖棒是可以的,他们不会放两份。但是老师似乎觉得,当很多人谈到艺术桌或者食物准备的工作时,他们就把每一份教具只准备一件的原则扔到了窗外。然后那些人就会在教室里面提供很多份这样的工作,孩子就会一起做。所以他们就会觉得我应该有一个艺术桌,让很多孩子可以坐在这里同时做。然后他们会说孩子确实非常喜欢这些工作,当他们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们也会很喜欢,也会忙起来,所以要给他们这些。当谈到食物准备的工作时,他们会说,孩子是需要吃的,尤其在中国。孩子不能被饿着,他们必须得吃,所以就给他们准备了很多份“食物准备”的工作,让他们可以同时去做这些事情。那个人那样说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所创造的应该是一个完全的蒙台梭利环境,所以我们应该把蒙台梭利所说的所有原则都应用在这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他必须要等待一个食物准备的工作,就像他想做粉红塔的时候也需要等待一样。
收工作的意义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我们必须帮助孩子把工作收回去,并且为下一个人做好准备。在最初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给他做完示范后,他工作完了,他可能并不能把工作放回去为下一个人做好准备。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能够做到这些动作。另一方面,孩子也需要发展他的思维,让他可以去思考,噢,我做完了这个就需要把它放回去,因为我们就需要这样做。所以同样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想,我需要把工作放回去,并且为下一个人做好准备,就像我刚才拿的时候一样。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一步一步的理解这一点,让孩子从最初的只是从柜子里把东西拿回去但并没有放回位置,到最后能够完美的把工作放回位置,并且能够准备好为下一个人做好准备。这其中需要很多的步骤和过程,我们需要慢慢帮助孩子。而且,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路程。因为孩子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做事情的话,他可能会没有意识到,他是在用一种尊重别人的方式去做事情。因为孩子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随着他每天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都在做这件事情,那么有一天,他就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他做这样的事情就是为了其他人做好准备。所以孩子会从这样一个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可以尊重别人的人。所以在教室当中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而且这应该是助教的职责。其实这对助教来说,需要他有非常好的技巧,而且从老师个人来看,这样一个过程对技巧对要求,可能比示范还要高。
如何引导孩子收工作
然后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孩子可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所以首先我们给孩子做示范,孩子做完了之后他可能就站起来把工作留在桌子上就离开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非常警惕,当孩子站起来需要走的时候,我们要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你还记不记得这个应该要放到哪里去呢?然后这个时候孩子可以学习的尊重方式就是我需要把它放回去,因为别人要从那里去拿。下一个阶段是,当孩子做完了之后,他可能会站起来,拿着工作回到柜子旁边,随便看一眼就把工作放在柜子上。也许这个时候,孩子放的地方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他没有把这个工作留在桌子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当孩子拿着工作回到柜子旁边时,我们要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并且告诉他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哪里。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有一些意识了,他会知道我拿了这个工作当我做完了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因为可能还会有其他人会去取。最后我们可以开始思考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把它放回去的时候,为下一个人准备好了。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工作需要很多步骤才能为下一个人准备好。例如擦亮的工作,他是不是换了布,他是不是清理了垫子。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做,他最终可以达到为别人准备好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这样一种行为,这样一种规则,必须在孩子一进入到儿童之家的时候就建立起来,永远都不要冒险去替他把工作收起来。
同样,我们在环境当中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尊重的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我们在环境当中应该提出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的存在应该是引导孩子用一种更尊重别人的方式去行为。例如说,孩子做这个工作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但是他做工作的方式不能打扰到别人,这就是其中的限制与自由。孩子可以在教室当中移动,只要他不打扰到那些在工作的人就行。所有的这些限制与自由都应该通过优雅与礼仪的方式来展示给孩子。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孩子在一种自然的小组当中练习这些行为,并且帮助孩子逐渐地在教室当中使用这些行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孩子做了很多次这样优雅与礼仪的活动,但是似乎也没有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重复,这样的话我们最终才可以让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必须持续地给孩子做这些优雅与礼仪的活动,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当一个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教室中的其他孩子也就会开始做。因为我们就是想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兴趣。
但是我们仅仅给优雅与礼仪的活动也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给一些其他的活动。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在教室中正在做着什么。我们必须意识到有一些限制和自由。我们必须允许孩子做一些并且不允许孩子做一些。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提示孩子,比如说孩子在教室中跑的时候,我们应该阻止他,并且跟他说,你应该要走。我们一直要用一些积极的语言来跟孩子说,我们不应该说你不能跑,而应该说你要走。有的时候孩子也需要身边有一个榜样,我们可以跟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一起走,然后我们就可以在教室当中和他们一起走。所以我们一直要想着我们有一个模范的作用。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做到这样的一个行为,不是一个榜样的话,我们如何期待孩子能够做到这样的行为呢?然后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助教一直在教室里交谈的话,如果我们在教室里和我们的助教一个人在这边一个人在那边我们大声喊的话,我们如何能够要求孩子不这样做呢?有的时候我们在优雅与礼仪的活动当中示范的时候我们会很轻的把椅子搬起来,优雅地坐,但是当这个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可能用一只手把椅子拎起来,拎过去放在那里。所以我们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即便是他们在优雅与礼仪的活动当中看到了这些,他们也不会做,因为他们会像我们一样做我们做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供一些互相关联的工作,让孩子有机会去付出自己的贡献,为这个社群更好。例如我们可能会在擦亮的工作当中增加一些布,然后就有孩子把布洗干净,又有孩子把布熨平,是有三个不同的孩子为同一个事情做出贡献,这其实是一个大的工作循环。而且这样一种很多人可以为同一个社群做出贡献的这样一个关联,也反映在社会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个人都受到尊重。所以,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尊重别人对社群贡献的人,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可以发展出一种尊重别人的人格特质。同样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给他一些机会,让他可以去进行有价值的交换。比如说,我们把孩子放在一起玩,他们会找到一些玩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的人格发展成为一种更和平的状态,那么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来示范,该如何而做。所以在教室当中我们提供了很多让孩子可以互动的机会,包括感官的游戏、数学中的游戏、以及用小组的方式来做一些语言的活动。所以当我们在介绍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应该跟他示范出如何工作,我们还应该示范出如何关注到别人,如何让每一个都有机会去做,如何让大家觉得每一个人都对这个活动作出了贡献。所以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第一次示范这个工作时,我们自己应该是一个模范,向孩子示范出如何等着自己的机会让下一个人去。所以我们是给孩子这样一个示范,我们自己是一个模范,并且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可以找自己来做这些事情的方式。并且很重要的是,我们给的这些规则不应该太严格,让孩子可以找到自己合作的方式。孩子应该通过玩这些游戏来练习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这个游戏可以更好的进行。
他们会学习什么时候领导,什么时候跟随;什么时候协商,什么时候妥协。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可以专注工作,但我们不能太关注这一点,让我们无法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当然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专注,并且有能力形成一种他们更容易形成的行为。所以我们不仅仅希望孩子可以专注,同时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用一种尊重别人的方式来和别人互动。所以我们在环境当中可以给孩子提供点心桌,让孩子可以在这里一起吃点东西,或是喝点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点心桌可以让一些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们可以练习社交,这是很重要的。同样,点心桌也是需要有一些规则的。这些规则可以在优雅与礼仪的活动当中给孩子。但是我们的规则不能够太死板、太严格,不能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协商。例如在点心桌,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只有两个人可以来这里吃东西,那这个规则就太限制了。我们应该跟孩子说,有几个人想来都可以,但是我们必须按照一种尊重别人的方式来使用这个点心桌,那么孩子就可以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图书角也是这样的。图书角是一个让孩子可以分享图书的地方,所以也有可能让孩子去进行这样的活动。同样的,如果我们针对图书角对孩子说每次只能来两个人的话,那其实孩子就会把它当成一种规则,并且一直重复它。但是如果我们跟孩子说,想来几个人都可以,但是你们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的方式来看,那么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更具有学习性的东西。所以一个从这样的环境出来的孩子,他就可能意识到,或者可能考虑到,这样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别人。他也会思考,如何用一种尊重的方式来行为。而且,这样的话,在这些人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因为他们不会一直想着自己的需求。
孩子们之间会互相吸引,那些大孩子和小孩子会一起工作。孩子们会互相协作,孩子也会互相协助去达到同一个目的。孩子会通过让别人加入进来的方式来做事情,而不是拒绝别人。他们互动的时候会按照一种展现出尊重的方式去互动,同时他们也会展现出一种对别人的需求的理解。当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安慰别人。他们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他们会有耐心去等待。这种纪律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发展出来的。这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纪律,因为孩子会意识到每个人的需求。他们会开始热爱自己的社群,并且关心自己的社群。所以当你有一天坐下来环顾四周的时候,你可以在你的教室中看到这样一种和谐。然后本来我们想要给大家展示出这样一段视频,可能我们没有时间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展示。那就需要我们再讲5-10分钟。这其中是有音乐的,大家可能听不到。
所以蒙台梭利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当中都观察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现象。所以她开始意识到,
只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了适合的条件,那么这样一种特点就会在这些小孩子当中发生。孩子们之间会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把整个社群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这标志着孩子发展出了一些控制能力,并且也标志着他们可以意识到别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自己的需求。蒙台梭利说,这在孩子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而且,这样一种现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在生命的前几年发展。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不一样贡献的人。而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也就是6-12岁的阶段,孩子的发展会不同,他们会想要找出如何创造出一个社会的方法。所以孩子们会有意识的组成一些小组,并且选出相应的领导者,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互动。但是,只有我们在儿童之家中很成功的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在第二阶段孩子才能够成功的进行这样的发展。
蒙台梭利说,除非群体中的个体本身都致力于让彼此团结一致,并且形成一个群体,否则的话,即便是良好的法律,英明的政府,也无法让人们团结起来并和谐共处。所以一个社会既需要这种凝聚力,也需要这种组织。这些凝聚力来源于孩子的吸收性心智的阶段。而组织性则来自于孩子的推理性心智阶段,也就是第二阶段。而这样一种组织性会一直存在下去,伴随着孩子长到青春期,并直到成人。孩子会在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而这样一个孩子长到青春期之后,他们会理解“我们应该如何一起组织某一件事情”。
而一个处在蒙台梭利环境当中的青少年的孩子,他们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帮助他们决定如何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第一个发展阶段开始,按照每一个发展阶段孩子的不同需求去支持他们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而这样一个孩子,他成为一个成人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再去发动战争了,他只知道如何与别人和平相处。所以和平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创造和平并且维护和平。所以蒙台梭利说,和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组织的实践准则,它基于人类的自然天性,和平不会束缚一个人,而会提升一个人;和平不会让一个人感到羞耻,反而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宇宙力量。而且,因为和平基于人类的天性,所以它是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恒定的、不变的准则。这种准则必须成为我们建立和平科学、进行和平教育的指导原则。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我们,都源于在座的各位,都源于明天回到教室里面和孩子坐在一起做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AMI北京中心旗下东方悦稚幼儿园
点击查看:
2016北京AMI年会|3-6专业工作坊《和平的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