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有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
班里有的孩子年龄明明没差多少,同样的的学习内容,有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有的孩子得过段时间才能理解……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是孩子的天资不同吗?
格塞尔利用同卵双生子来证明成熟因素和学习因素究竟哪一个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力量。
格塞尔找了一对未满周岁的孪生兄弟作为被试,采用爬梯训练来进行实验。他准备了一架小梯子,梯子宽30厘米,每格之间的间距为5厘米,梯子两边有扶手,并且在每格爬梯上都包着厚厚的绒布。两兄弟看到梯子,立刻产生了兴趣,围绕着它爬,并试图爬上去,但都未能成功。
格塞尔选择弟弟在48周大的时候先进行爬行训练,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训练,教他如何把小手撑在楼梯上,如何把小脚紧跟着抬起来。看上去动作灵巧、敏捷的弟弟在爬楼梯时却显得十分笨拙,常常一只手搁在楼梯后就不知该怎么做了。训练一个月后,他才能勉强地独自爬上小梯子,速度非常缓慢,动作也不协调。
从弟弟接受训练的第6周开始,格塞尔对53周大的哥哥也进行了同样的训练,每天10分钟,弟弟则继续联系巩固。
结果,哥哥训练2周后很快能灵活地爬梯了,与经过了2周训练和5周练习后的弟弟达到了相同的爬梯水平。
实验的结果引起了格塞尔的思考:孪生兄弟的生理结构和生长环境是十分相似的,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弟弟在爬梯上没有表现出优势呢?
于是,格塞尔进一步对同卵双生子进行了玩积木、球和学习词语、数字记忆等试验,结果不论哪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然超过了没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做同样的训练,没受训练的儿童马上就会赶上或超过受训练的儿童。
基于他的双生子实验研究,格塞尔认为在儿童成长和行为发展中,个体生物学结构的成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成熟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在儿童尚未成熟之前,有一个准备的状态。这个准备状态实际上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稳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下降。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的家长却认为游戏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因而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或是班级里的孩子虽然大概都是一个年龄段之间的,但是各个的成长期规律各不同,老师或家长无意间的“比较”,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时间长了挫败感会打败TA的自信:
“你怎么这么笨?还不会,你看看小明人家怎么就懂了呢!”
“明明我家这孩子和人小红没差几天,怎么差距这么大!”
或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升班上幼儿园,觉得是提前锻炼孩子,但是孩子却没有感受到成长蜕变的快乐,反而在与大孩子的一次次“比较”中落败下来……
或是学龄段的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因为能力水平发展有限,提前置于“学习”压力之下,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等不良个性。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而是要遵循「各年龄段发展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1.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
教育要基于一个基点——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2.让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乐趣
童年很美好,但是也很短暂,我们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乐趣。
3.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很快,也很奇妙,我们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4.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制定教学计划
思考自己的教育内容的安排,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寓教于乐,不提前给孩子过多的“知识”。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颗小种子,都需要发芽生长的时间和条件,作为成人,要抱着耐心去看待他们的“生长”,要给予他们慢慢长大的时间。要知道,静待一朵花开的感觉其实是很美好的。
本文图文来自网络,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