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华时报》2007年11月9日一篇报道《6岁女童死时遍体鳞伤母亲涉嫌虐待罪被批捕》显示,一个6岁的甘肃女童欣欣来北京不到5个月,就被居住在北京的亲生母亲戴文香虐待致死。
消息披露之后,引起不小的反响。 不少评论聚焦于生母之狠毒,往往感叹虎毒且不食子,为何亲生母亲会对女儿如此暴戾?
惨剧已然发生,谴责暴戾的生母也是自然之情。不过,假如超越情感,转而深思惨剧背后的问题的话,却有必要更进一步的发掘家庭暴力表象后面的深层次问题。
的确,正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这是一件惨绝人寰的家庭暴力案件。但施暴的生母是其天性就如此凶残,还是另有隐情?为了深入探讨问题,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了类似案例,发现此类极端事件并非仅见。比如,2007年8月22日大洋网就有报导《6岁男孩取食洒汤被父亲活活打死》。对比近期的这两则虐儿极端案例,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子女自幼即与父母长期分离。这类的儿童学术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留守儿童”。
经受长期亲子分离的“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与代养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其个性发展、感情依托等与代养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旦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由于并无长期的感情磨合,父母常常觉得子女身上存在种种令人难以容忍的“毛病”,所以,常常左也看不惯,右也看不惯。而儿女则在长期“留守”期间既无法形成与父母的依恋情感,与父母团聚之后父母又没有深切体会子女的心情,反而横竖挑剔,子女自然难以表现出与父母的亲近。这样的感情裂痕,一旦遇到冲突事件,会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加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报导中这类极端的案例就并不令人太感意外了。而据称在全国,光是农村就有数千万的留守儿童,这样的隐患有多大,我们考虑过吗?
揭示极端案例背后的儿童留守这一社会问题,是希望真正让全社会尤其是最需要耐心关怀子女的流动人口(不仅仅是农民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之所在。也许,为人父母者有万种理由要离开子女去挣钱养家去深造拓展前途,但不管子女是否在身边,悉心关照子女身心发展仍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曾经论述过儿童寄养中的“亲生后母”现象,尽管统计学意义上“亲生后母”现象在总体上来看并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它仍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者警醒。同时,各地的父母官,是否也看到了极端案例所显示的儿童留守问题背后也有政府责任缺位的问题?
逝者已去,生者其勉乎!
相关连接: 6岁女童死时遍体鳞伤 母亲涉嫌虐待罪被批捕